江蘇昆山“全要素網格”提高群眾滿意度
“民生110事件:昨日30件,今日36件;綜合治理事件:昨日38件,今日29件;網格事件:昨日60件,今日51件……”1月5日上午10:12,記者走進江蘇蘇州昆山市張浦鎮社會綜合治理聯動中心,看見占據一面墻的大屏幕上動態地顯示著張浦鎮的各種數據,工作人員正在網格化地圖上抽調一些網格員的巡查軌跡、網格事項的處置情況和通過公安監控的即時畫面發現問題,讓記者感受到全要素網格化管理給昆山社會治理帶來的巨大變化。正如昆山市委副書記、政法委書記張月林所說:“全要素網格把基層網格工作力量組織起來,把現有的信息化平臺充分利用起來,把維護安全穩定的各項措施和責任細化落實到每一個網格和工作人員,真正做到千斤重擔眾人挑,實現了把問題解決在基層、矛盾化解在基層,積小勝為大勝,以每一個網格的平安穩定確保昆山市發展大局的和諧穩定。”
網格員工作有清單
張春龍是淀山湖鎮淀輝社區的網格站長,每天到單位上班都要進入自己負責的網格區域進行巡查走訪,將安全隱患、環境衛生等問題通過“網格手機”上傳到網格化信息平臺,及時發現、解決群眾的難題。
去年11月,他在淀輝小區巡查時發現,小區停車位上停著一些很久未動過的破舊汽車,向周圍的群眾了解,原來這些車不少是“僵尸車”,占用了居民有限的生活空間。他立刻將這樣的車輛拍照上傳,淀山湖鎮城管等相關部門通過網格化信息平臺,了解情況后,立刻告知“僵尸車”車主:移車,不要長期占用小區車位資源。對沒有回應、仍占位的“僵尸車”,他們采取拖離小區的措施,贏得居民點贊叫好。
在昆山,像張春龍這樣的“站崗放哨、通風報信”的網格長目前已有1517名,都由村(社區)干部擔任,組成最基礎的三級網格力量。他們在第一時間發現苗頭性、傾向性問題,而成為他們“增援”力量的,就是311個村(社區)形成的二級網格、與昆山市15個區鎮(城市辦事處)形成的一級網格內的聯合執法力量。目前基層網格長配帶1699部移動終端,深入基層開展工作,既可以及時上傳問題信息,也可以借助移動終端了解情況,使巡查更加精準,而一、二級網格長通過PC機和信息平臺,實時掌握動向,整合綜合力量,打通服務群眾的最后一公里。
為配合網格長有效開展工作,昆山市以“1+N”模式配備網格工作人員,每個基礎網格除配備1位網格長外,根據工作需要配備公安、城管、民政、安監、環保等專業領域的若干專業網格員,以及社會治理、為民服務等綜合性事務的網格輔助人員和志愿者,以責任清單的工作方式,實行“定人、定格、定崗、定責、定點”管理模式,做到:網格內人員情況、區域設施、矛盾隱患“三必清”;困難群眾、獨居老人、心理失衡或有疾患的人員、失業人員、暫住人口“五必訪”。
全要素網格有力量
千燈鎮淞南社區第二網格員管宇吉在巡查時接到群眾反映:善景園小區12幢105室二房東將房間隔成單間后租給他人,而租戶將住宅用房變成商業用房,經營菜鳥驛站和美甲店,且房間內存放大量物品,存在嚴重安全隱患。管宇吉和物業人員多次上門阻止,房主與二房東還是以前的思維模式——不理不睬。管宇吉于去年11月23日將此事通過移動終端上報到信息平臺,同月28日,千燈市場監管分局執法人員就上門開展檢查,對菜鳥驛站和美甲店無照經營行為開具整改通知書,并要求一周內搬離。面對網格員天天登門,租客依然我行我素。于是,在去年12月7日,鎮派出所、市場監督分局、城管等部門人員組成聯合執法力量,采取入戶強制執行,當場沒收菜鳥驛站用于經營的電腦設備,并責令立即停止經營活動。這個在網格員與村鎮綜合執法力量的配合下徹底解決的事件在周圍居民中產生了很大影響。“現在要想做違法違規的事情難啰,因為有網格員盯著,一般不解決不撤退。”網名叫“妞妞”的居民在微信群中發聲,“看看還有什么人敢為一己之利,損害大家的利益。給網格長點個贊!”
2017年9月,昆山市被列為江蘇省“全要素網格”試點地區后,按照基層治理“一張網”的要求,把“聚焦平安穩定主業,整合社會治理全要素”作為網格化社會治理聯動機制的職能定位,通過梳理昆山市標準化的全要素信息采集和工作事項清單,將網格事項清單分為信息采集、社會治理、城市管理、民生服務四個版塊,整合組織、綜治、民政、公安、司法行政、人社等部門84項基層社會治理職能,同時明確每一個事項的工作內容、處置標準和責任分工。
為此,昆山在積極推進12345、數字城管、非警務警情、網格化四個平臺聯動融合的同時,還推進聯動機構全覆蓋,建立市、區鎮(城市管理辦事處)、村(社區)三級聯動機構,實現“一個平臺”聯動。與此同時,推進事項處置橫向聯動,流轉到市級的網格事項,有明確職能部門的由“12345”“數字城管”等平臺轉交職能部門承辦;職能交叉的疑難復雜事項,由市綜合治理聯動中心以聯席會議的方式協調處置;區鎮級的網格事項,由區鎮交辦到相關站所處置。城市管理辦事處級的網格事項,由城市管理辦事處交辦到辦事處相關職能部門處置。另外,各區鎮、城市管理辦事處根據自身實際,依托綜治中心,整合公安、城管、安監、環保、文化、市場監管等部門的執法力量,建立綜合執法隊伍,提升基層在處置網格化疑難復雜事項中的能力。
去年7月,國網昆山供電公司與昆山市數字城管監督指揮中心聯動,將全市每一處電力井蓋、電線桿等公共設施的消缺管控納入“智能監控”系統,并直接接入網格化信息平臺。而目前全市5480個公安監控全部接入網格化信息系統,12320個社會面監控點位逐步接入網格化信息系統,均能即時調看實時圖像,為網格化智慧指揮奠定了基礎。
三級循環有大擔當
劉小姐從河南來到昆山第二天,就被上門巡查的網格長小呂“遇上了”。他對劉小姐身份證的信息進行采集后,將她居住的信息在該市房屋數字建模上進行經緯度標注。隨著小呂移動終端掃描劉小姐二代身份證,后臺系統就自動比對房屋結構、地理位置等數據,網格員只要將手機號碼、工作單位等簡單信息填好,就完成了外來人口信息采集,而劉小姐就可以申辦暫住證等有關業務,極大地方便了新昆山人辦事。
作為上海經濟圈中一個重要的新興工商城市,昆山是全國縣域經濟發展領頭羊,吸引了大量人員來昆山發展,而他們中超半數以上流動人口以社會租賃的方式解決居住問題。“全要素網格管理模式的推出,大大方便了新昆山人的衣食住行,為政府服務外來人口提供了數據支持。”市委政法委副書記沈強說,“我市還開展房屋二維碼試點工作,將實有房屋、實有人口、實有單位等信息全面導入網格化信息系統,做到‘人進戶、戶進房、房進格、格進圖’。截至目前,已綁定房屋地名地址信息56910條。”
簡單問題自行處理;處置不了的,報村(社區)網格工作站;網格工作站處置不了的,報區鎮(城市管理辦事處)網格化平臺,直至報送至昆山市市級網格化信息平臺,由市級平臺通過昆山市便民服務中心或數字城管交辦給相關職能部門進行聯動處置。通過村(社區)的“微循環”、區鎮(城市管理辦事處)的“小循環”、市級的“大循環”模式實現網格事項“閉環”流轉。截至目前,全市共上報各類事件90197件,辦結89351件,辦結率達99.06%。
在柏廬城市管理辦事處清水港社區,第二網格網格長李利紅在日常巡查時發現,青城之戀小區35號樓前的河道散發出劇烈的惡臭味,立即將該事件上報至清水港社區。事件流轉到柏廬城市管理辦事處后,發現這一段河道的日常管理是由高新區水利站負責,事件成了一起跨區域的網格事件。于是,事件上報到昆山市市級網格化平臺流轉,由12345派單到昆山市高新區,高新區水利站接單后立即對河道進行了清污,并將處置結果反饋給網格長。經網格長核查,河道惡臭味減輕,水質有好轉。一起跨區域跨部門的網格事件在2天內完成了處置。(記者陳廣娟 通訊員陸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