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法院:讓公平正義行進在每一個人民群眾身邊
2017年11月20日,安溪鐵觀音集團200多名員工和債權人、供應商、銷售商喜氣洋洋,正在舉行的財產與營業事務交接儀式,標志著公司重整獲得成功。相較于破產清算,他們在重整中實現的債權達到4.3倍。
經過23個月的努力,安溪鐵觀音集團這棵瀕臨破產的“老樹”終于又萌“新枝”,泉州市中級法院的法官們也喜上眉梢。“在重整的各個階段,我們的出發點都是挽救企業、保護經營,既實現企業成功轉型,又最大限度地保護員工和茶農、小微企業這些小額債權人的利益。”法官們表示。
司法服務保障民生,類似范例不勝枚舉。“這些年,福建全省法院‘抓黨建、帶隊伍、促審判、樹形象、創一流’,在化解風險、紓解矛盾上敢擔當、善作為,把大量便民、利民、惠民措施落實到執法辦案的具體環節中,用一種‘看得見’的方式,讓老百姓感受到實實在在的公平、正義。”全國人大代表、人民法院監督員林欣欣由衷贊嘆。
服務大局——為多區疊加系好法律“安全繩”
157輪叫價,3.24億元成交……在廈門海事法院的努力下,一起以“一帶一路”航線和我國原油進口為背景,涉及三艘巨輪、四國五方利益、六項訴訟程序的案件得到圓滿解決。此案入選全國法院海事審判十大典型案例,是我省法院全力服務保障“一帶一路”建設的一個縮影。
隨著中央支持力度的加大,福建站在一個令人振奮的新起點上。而對全省法院來說,如何促改革、惠民生、防風險,為高質量發展提供良好的司法服務,是一個孜孜以求的重大命題。
五年來,全省法院圍繞發展大局,先后出臺司法指導性意見75份,為我省多區疊加、加快發展提供有力的服務保障。設立金融和破產審判專業化機構,全力防范化解重大風險;完善涉金融案件審判機制,審結金融糾紛案件650487件、標的總額6997.85億元;
掛牌成立平潭綜合實驗區人民法院,完善自貿區法庭和審判庭審判工作機制;加大知識產權保護力度,審結知識產權案件2.2萬件,并成立跨區域管轄的福州知識產權法庭;拓展深化生態司法保護16項工作機制,打造生態環境司法保護“福建樣本”升級版;全力服務保障脫貧攻堅,妥善審理精準扶貧、精準脫貧相關案件,結對精準幫扶貧困家庭3922個……一組組數據,記錄著五年來全省法院砥礪奮進的足跡;一項項舉措,彰顯著人民法官心系大局的情懷。
深化改革——公平正義行進在革新路上
“現在開庭!”2017年9月1日上午9時,平潭綜合實驗區法院院長丁仰豪敲響法槌,公開庭審一起機動車交通事故責任糾紛案。與他同時敲響法槌的還有5位基層法院院長。這是我省法院“院長開庭月”庭審直播活動首日的一幕。
黨的十八大以來,全省法院積極穩妥地推進司法體制改革等四項重點改革。改革,使更多優秀人才向辦案一線聚集,院長、庭長們穿起法袍、拿起法槌,走上辦案第一線,帶頭審理重大疑難案件。據統計,2017年1月至11月,全省法院院庭長直接主審辦結案件33萬余件,占結案總數的44.33%。
司法人員各歸其位、各盡其職,也推動分工明確、協作緊密的辦案團隊加速形成。全省法院制定審判權力和職責清單、整合內設機構、完善新型管理監督機制……真正做到“讓審理者裁判、由裁判者負責”。
2017年9月12日,省高院對繆新華故意殺人再審案公開宣判,依法改判繆新華無罪。近年來,省高院連續糾正多起在全國有重大影響的冤錯案件。主動糾錯的背后,是省高院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力推以審判為中心的刑事訴訟制度改革,嚴格落實罪刑法定、疑罪從無、非法證據排除等原則的實踐和擔當。
五年來,全省各級法院加強訴訟制度和審判機制改革,開展“三項規程”試點,深化量刑規范化改革,強化庭審核心作用,筑牢防范冤假錯案的制度底線;加快推進“分調裁”機制改革,開展刑事速裁程序、認罪認罰從寬制度試點,確保簡案快審、繁案精審;全面推行立案登記制改革,在全國率先推出“跨域”立案服務和“訴訟與公證協同創新”的做法,創新“網格化+司法送達”……一項項改革舉措有序推進,司法質量和效率不斷提升。
公平正義行進在改革路上,也行進在每一個人民群眾身邊。
重拳克難——扎緊失信懲戒的“鐵籠子”
“張法官,我把所有首飾都交出來了,千萬別給我的手機設‘失信彩鈴’,要不真的沒法見人了!”2017年8月18日下午剛上班,失信被執行人張某就帶著私藏的金銀細軟,把惠安縣法院執行局法官張龍“堵”在了辦公室。原來,就在前一天,惠安法院與移動、電信、聯通三家通信運營商簽訂合作備忘錄,對失信被執行人的手機號碼設置“失信彩鈴”,進行信用懲戒曝光。迫于壓力,張某主動找到法官,要求履行義務。
坐飛機、住星級酒店被拒,手機被設置“失信彩鈴”,無法開辦新公司,子女上不了好學校……一連串的嚴厲舉措,讓“老賴”們感受到前所未有的壓力,再也不敢賴、不能賴。
瞄準被執行人難找、財產難查等歷史積弊,福建法院的大量執行創新舉措乃全國首創:率先與金融機構建立“點對點”網絡執行查控系統,最高人民法院召開現場會向全國推廣;率先研發網絡司法評估系統,提高財產的變現率,遏制評估拍賣中的腐敗;研發推廣網絡自動查詢“小幫手”軟件,把查詢效率提高8倍;積極推進網絡司法拍賣,上拍法院覆蓋率94.85%,位居全國法院前列;創新推行“網拍貸”,司法拍賣房產也可向商業銀行辦理按揭貸款……
數據顯示,2013年以來,全省法院執結案件81萬余件,清理歷年執行積案50多萬件,發放執行案款64.4億元。
解決執行難納入設區市黨政領導綜治工作責任書,考評分值提高3倍;執行聯動成員單位擴展到71家,懲戒舉措達12類43項100多個;由省委政法委牽頭、省發改委承建的失信被執行人聯合信用懲戒平臺已經建成;省工商局與法院建立自動化網絡對接機制,司法查控系統升級版“工商協助”模塊正式上線運行……在省高院的強力推動下,失信聯合懲戒的“鐵籠”越扎越緊,綜合治理執行難的大格局已然形成。
科技助跑——讓訴訟灑滿“智慧”陽光
2017年10月19日晚,在福建智慧法院ITC訴訟服務自助終端前,不少十九大代表駐足流連。在這臺由閩侯縣法院開發并具有獨立知識產權的設備上,只需刷一下身份證,即可辦理遠程預約立案、異地提交訴訟材料等30項服務。“實在是太方便了!”代表們紛紛點贊。
2017年12月6日,省高院與阿里巴巴集團簽署戰略合作框架協議,意味著“全業務網上辦理、全流程依法公開、全方位智能服務”的智慧法院建設開拓了一個新平臺。
5年來,全省法院主動擁抱現代科技,積極探索新時代智慧法院建設之路,省高院獲評全國“智慧法院”建設先進單位。截至目前,全省已建成惠民共享的現代訴訟服務體系,全面公開各類審判流程信息7億項,發送服務短信1800萬條;建成協同貫通的跨域司法協作體系,創新跨域立案模式并向全國法院推廣,完成跨域立案1.4萬余件;建成精準集約的執行信息化體系,創新執行網絡查控模式,20多項信息化機制為全國首創;建成透明可視的司法公開信息化體系,公開各類裁判文書169萬份,直播庭審2萬余場……信息化建設在提升司法公信力、增強群眾獲得感方面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記者閔凌欣 通訊員 陳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