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莆田中院;司法信息化驅動正義“加速度”
“執行會戰,開始行動!” 日前,在福建省莆田市中級人民法院執行指揮中心,蘇建平院長通過網絡視頻與執行法官現場連線,指揮執行法官對兩處非法占有廠房公司進行強制騰空。通過指揮中心的大屏幕,院長可以隨時掌握執行現場的動態,并針對不同的狀況迅速作出判斷。
“用一年的時間,我們要達到‘智慧法院’建設規模的總體目標要求。”2017年年初,蘇建平院長親自部署該項工作,一年多來,莆田中院攻堅克難,科學安排、統籌規劃,集中力量和資源,著力構建智能化、人性化、安全化的法院信息化體系,終在2017年年底總體實現初步建成人民法院信息化3.0版,踏上法治新征程,為2020年底深化完善人民法院信息化3.0版“兩步躍進”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智能化:審判提速,高效辦公
“綜上研究分析,本案維持原判……”近日,莆田中院法官王長生在審判委員會上話音剛落,電腦文檔上就同步生成了這些文字,隨后,相關案件信息就能快速流轉,極大地提高了案件的審判效率。
不僅如此,莆田中院這個新投入的數字審委會系統還可以實現會議前議題準備、會議通知,會中議題評議、證據調取、會議表決,會后筆錄校對、數據分析等工作的信息化綜合管理。會議過程里的所有需要材料都及時清晰地展現在眼前的電腦屏幕里,參會人員不用像以往那樣頻繁翻閱卷宗材料,取而代之的是簡單地鍵入關鍵詞,就能迅速檢索到想要的卷宗文件。
“會前提早知道,會時侃侃而談,會后深刻總結。”王長生高度肯定了數字審委會系統,認為人工智能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審判速度和辦公效率。
同樣的人工智能技術也被運用在了全新的高科技法庭里。在以往,案件開庭記錄、詢問調查記錄、合議庭合議記錄、宣判記錄、執行記錄等機械化的工作給法官和書記員帶來了很大的壓力。如今,在人工智能語音系統的幫助下,工作人員只需修改和刪除少量信息,便可根據系統內置各類案件筆錄模板,快速生成標準化庭審筆錄,從而大大提升法官審判的質量和效率。
“審判效率提高了,正義也會加速到來。”莆田中院院長蘇建平秉承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提出的“努力讓人民群眾在每一個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義”的目標理念,對信息化建設寄以厚望。
人性化:方便群眾,法官減壓
近日,在莆田中院的訴訟服務中心大廳里,林女士用好奇的眼光打量最新配備的ITC自主服務終端機。經過工作人員謝曉荔的介紹,林女士用身份證一刷,就在這臺服務終端機上完成自助立案、繳費、訴訟指南等操作。“這跟自助買票一樣方便啊,也不用怕難立案了!”林女士切身感受到法院信息化建設的便利。
“智能化、可視化、一體化。” 謝曉荔簡單概括了這個訴訟服務中心的特點。據了解,服務終端機能為群眾提供集信訪、立案、咨詢、繳費等優質、全面的一站式服務。
而在辦公室里,法官林艷艷正在通過電腦查看一起案例卷宗。
之前,法官要查閱這些相關案例需要到檔案室走一趟,運氣不好碰上高峰期還要排隊。自從全面推進電子卷宗和數字檔案掃描工作以來,電子數據替代人工跑腿的全新工作模式為法官節省了大量的時間。
“有了這些時間,我就能更從容地完成審判工作。” 林艷艷說。如今,數據集控系統為審判業務的管理提供了一個非常科學的平臺,有效緩解了法官們的辦案壓力,提高了辦案質量。
“群眾覺得訴訟流程復雜,就要想辦法簡化。法官覺得案多人少壓力大,也要想辦法減壓。當司法改革遇上信息化時代,就要抓住機遇,讓科技多跑路,群眾少跑腿,用科技給司法提速。”蘇建平院長表示。
安全化:維護秩序,保障公平
“請遵守法庭秩序!”近日,在莆田中院第十三審判法庭上,王鵬程法官在審理一起共有物糾紛案件時,上訴人與被上訴人二人發生口角,引發了沖突。在多次勸阻無效的情況下,王鵬程果斷按下了一鍵報警裝置。
警鳴聲響起,監控中心的畫面馬上跳轉到第十三審判法庭,法庭上的爭執盡收值班干警的眼底。不到三分鐘,值班干警馬上趕到法庭,對蔑視法庭的二人采取強制帶離措施,保障了法庭秩序和相關人員的人身安全。
“這是我第一次使用一鍵報警系統,效果出乎我的意料。” 王鵬程感慨在過去雖然當庭鬧事鮮有發生,但一旦出現類似情況,審判法官容易感到束手無策。如今借助科技法院可視化系統,通過一鍵報警按鈕,可以實現法庭與法警的動態對接,為第一時間出警保證庭審和法官人身安全提供有力的保障。目前,莆田中院已有14個法庭完成了高科技配備建設。
據介紹,為了更進一步維護法院秩序,確保法院工作順利進行,莆田中院還完善了監控智能化系統。在人臉識別系統的支持下,監控探頭能對來訪者的樣貌與其身份信息進行比對,如果發現人證不一等情況,將會在第一時間提醒工作人員注意。并且一旦有可疑人員進入監控區,監控探頭便會對人員的行為動作進行全面分析,若發現人員有異常行為,則會立即向監控中心發出預警。高科技的運用,為莆田中院踐行公平正義筑起了一道堅實的“防火墻”,也推動了法院各項工作高效快速前進,履行司法為民職責。(記者鄭家悅 林振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