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不是在破案,就是在破案的路上”的派出所
前不久,在天津公安西青分局大寺派出所微信工作群里曬出了一張“不同尋常”的成績單:2017年,全所共破獲各類刑事案件384起,同比提升100%,侵財案件239起,同比提升157%。共抓獲各類犯罪嫌疑人323人,同比提升54.5%,逮捕直訴202人,同比提升43%。
簡單幾個數字,卻顯示出大寺派出所這個優秀的集體所特有的精神和氣勢:犯罪嫌疑人不論藏身何處,雖遠必擒。
每天都有民警出差辦案
隨便打開大寺派出所微信群里的一條信息:今天值班的警組有一人今天出發,一人今天回津,兩人仍在外地,兩人昨天回津。
大寺派出所外地人多,案件多,出差多,幾乎每天都有民警在外出差。微信群中提到兩名在外地的民警是劉洋和劉勇。兩人參加工作以來,數不清遠遠近近的出差次數。
劉洋、劉勇對年前的一次出差感慨頗深。他們剛從遼寧調查一起盜竊案回津,就接到了新任務:到寧夏石嘴山市接返一名逃犯。正值春運期間,車票緊張,他們幾經周折,終于買到了兩張“站票”。接下來,整整16個小時,他們或站或蹲,在到達銀川后,又轉乘火車趕往石嘴山。他們到當地公安機關辦理接返逃犯的相關手續。一切就緒后,著手準備帶人返津。結果,再次遭遇購票難題。在當地兄弟單位的多方協調幫助下,他們才買到了返津的火車票。
不是在破案,就是在破案的路上
大寺派出所每天的接警量在全市絕對“名列前茅”。接警多,意味著發案數多。用所長辛松的話說:“警情不等人,我們必須和時間賽跑,在最短的時間內,將犯罪嫌疑人抓獲,挽回群眾損失,還轄區治安穩定。”
去年8月1日,大寺鎮發生一起入室搶劫案。被害人在家中被兩名嫌疑人毆打威脅后,通過微信轉賬一萬元現金,并寫下兩萬元借條。被害人報警后,民警于濤、韓沙龍等人負責偵辦案件。經偵查,于濤、韓沙龍發現,兩名嫌疑人呂某、孔某案發后先后逃離津城,各種線索查證無果,案件一時陷入困境。然而,于濤、韓沙龍憑借平時扎實的基礎工作,很快獲得線索,嫌疑人孔某與被害人朋友相熟。后經查實,嫌疑人亦是通過其朋友找到被害人,但其朋友并不知情。根據這一情況,于濤、韓沙龍巧作安排,經多方工作,終于獲得了孔某在河北省廊坊市的模糊地址。8月3日,經過一番精心準備,于濤、韓沙龍等人連夜趕到河北廊坊市,將正欲再次外逃的孔某一舉抓獲。
將孔某押返回津后,他們通過對孔某相關信息的研判分析,最終摸出了關于呂某的重要線索。這時,一直孔某方也開了口。于是民警乘勝追擊,經過多方調查,發現了呂某的行蹤。8月26日,當呂某偷偷潛回天津時,將其當場抓獲。
只要挖出線索,不破案絕不罷休
工作中,所有民警時刻保持警情意識,只要發現破案線索,必須一查到底,直到要將犯罪嫌疑人抓獲歸案。
去年9月18日晚17時許,民警劉晟接110指令,稱大寺鎮北口村某市場發生一起糾紛。劉晟到達現場了解到,報警人系津南區人,當晚到西青區辦事,偶遇曾經在津南區偷盜自己財物的犯罪嫌疑人。當時,報警人自認倒霉,并未在當地報警。不料,幾年后竟“狹路相逢”。由于事隔多年,報警人表示只想讓民警“嚇唬嚇唬”嫌疑人,出口惡氣就行了,并不打算追究。在此過程中,民警劉晟憑借豐富的工作經驗,發現嫌疑人神色異樣,遂將其帶回派出所進一步深入調查。
在派出所里,嫌疑人自稱趙某,46歲,原籍河北省,現在暫住河西區。民警劉晟按照趙某提供的信息進行查詢,發現身份證上的照片與本人不相符。而嫌疑人從一開始的東拉西扯,到裝瘋賣傻,最后竟然長時間沉默,這一系列的反常表現更堅定了劉晟繼續深挖的決心。最終,嫌疑人被迫說出一個新的音譯姓名。面對重新查詢出來的海量信息,劉晟和同事逐個比對。一張疑似嫌疑人本人的照片進入了眾人的視野。經查詢,嫌疑人趙某2008年因涉嫌入室搶劫被河北省警方上網追逃。面對民警的質問,趙某痛快地交代,當年逃離案發現場后,假冒身份,四處流竄。幾年前,趙某流竄進津在津南區暫住,作案后輾轉多地,后在河西區落腳。事發當晚,趙某到西青區大寺鎮某飯店就餐,這還是他來津后首次踏入西青界內。只是萬萬沒有想到會來而無返。
后經與河北省警方核實,趙某系慣犯,涉及多起案件。2008年,因伙同他人入室搶劫,案值巨大,警方將其上網追逃。由于趙某經驗老道,茫茫人海,清網行動都未能將其抓獲。2012年,河北省警方將其重新上網。正是劉晟的緊密追查,這條潛逃近10年的“大魚”終于在天津落網。
“沒有比人更高的山,沒有比腳更長的路。大寺所的弟兄們永遠在路上,砥礪前行,灑下一個個忠誠印記。”這是在大寺派出所工作群里被點贊最多的一句話,也是大寺派出所精神的核心、奮斗的動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