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好群眾貼心人 鋪設平安幸福路
基層是源頭活水,是距離群眾最近的地方,也是矛盾糾紛發生和處置的前沿陣地。緊緊抓住基層治理這個“牛角”,山西省晉中市祁縣縣委、縣政府創新發展出適合當地民情的多種工作方式,讓矛盾糾紛在第一時間發現,第一環節化解,大力推廣“矛盾不上交、平安不出事、服務不缺位”的新時代“楓橋經驗”,走出了一條多元化解矛盾糾紛的社會治理新路徑,實現了讓黨委、政府、群眾都滿意的社會治理大目標。
近日,冒著嚴寒,“楓橋經驗基層記者行”采訪小分隊來到祁縣,對這里的典型經驗予以特別關注。
致力“楓橋式”源頭防控
實現服務不缺位
2014年4月,祁縣綜治委積極探索多元化解矛盾糾紛工作途徑,學習“楓橋經驗”,分別成立了縣、鄉、村三級調解機構,縣矛盾糾紛調解中心與縣信訪局、法律援助中心同駐縣綜治中心,形成了信訪接待、矛盾調解、法律援助相互銜接的“三臺聯動”工作模式,實行訪調、援調、訴調分流指派等多元化對接,為來訪群眾提供一站式服務,及時就地化解矛盾。各鄉鎮(城區、經濟開發區)全部成立了綜治中心,以鄉鎮綜治辦為基礎,司法所、網格辦、矛調中心合署辦公或就近辦公,構建了“1+3+N”辦公模式,鄉鎮副書記任綜治中心主任,統一調度管理。在全縣167個村(社區)主要以“兩會一隊”和392個基礎網格為化解平臺。
在三級調處機構中,祁縣矛盾糾紛調解中心發揮著龍頭作用。該中心有五位專職調解員,自成立以來,在該中心專職副主任武玉昌的帶領下,調解了大量信訪積案和疑難矛盾糾紛。工作中,中心不斷總結經驗,有效推進了調解中心規范化建設,形成了疑難復雜矛盾案件縣鄉村聯動、相互配合、共同調處的工作機制。初次信訪的矛盾糾紛由鎮、村調解中心調處,疑難復雜的矛盾糾紛由縣調解中心主持調處,形成了預警、研判、處置、分流、跟蹤、督辦的矛盾糾紛調處樞紐。
在調解工作中,中心要求各級調解員把“五心”,即熱心、愛心、細心、耐心、信心,貫穿到調解工作的全過程。武玉昌時常對大家說:“要做一名合格的人民調解員,首先要提高政治站位,要從維護社會和諧穩定的高度,踐行‘楓橋經驗’,堅持應調盡調,就地化解,努力做到替群眾解難,為政府分憂。”
“金牌調解員”武玉昌
愿做群眾信賴的“貼心人”
作為縣矛盾糾紛調解中心專職副主任,武玉昌負責縣矛調中心的日常調解工作,他始終將調處糾紛、化解矛盾作為最大的工作樂趣和最有意義的事業。2016年,他被晉中市司法局評為市級金牌調解員,作為一名人民調解員,他深知擔負維護社會和諧穩定的重任,也充分認識到,人民調解是維穩工作的第一道防線。
經過武玉昌調解的糾紛數不勝數,但凡遇到“疑難雜癥”,都是武玉昌第一時間出手解決,他成了大伙眼中的“主心骨”,群眾心目中的“貼心人”。
黨的十九大召開期間,正逢喬家大院5A級景區改造,村民因對征收補償標準不滿越級上訪。調解中心接到指派后,武玉昌帶領中心調解員,多次入戶,用耐心、熱心、愛心與信訪人交談,經勸說終于解開了信訪人的心結,成功避免了一起非訪事件的發生,為祁縣在十九大期間零上訪作出了貢獻。
2018年9月3日,祁縣東觀鎮郭某騎電動車出門途中,與某建筑集團公司的施工圍擋相撞,經醫院搶救無效死亡。這是一起意外事件,但死者家屬不走法律渠道處理事故。9月4日,死者家屬7人穿孝服來縣政府上訪;9月5日,死者家屬穿孝服開車沖擊政府大門;原定9月7日安葬死者的事宜取消,揚言要將尸體抬到縣政府,一起民轉刑的案件有可能要發生。經“訪調對接”,由調解中心負責調解,武玉昌用兩天時間將此案及時化解,矛盾糾紛得到圓滿調解處理。雙方當事人都表示滿意,事后雙方均給調解中心送來錦旗表示感謝。
縣矛調中心成立4年來,像這樣的案例有許多,在武玉昌的帶領下,中心建立了一整套規范的工作機制,發揮出應有的社會效應。幾年來,共調處了各類矛盾糾紛680余起,調解成功率95%,接待來訪群眾3500多人次,滿意率98%。在縣矛調中心的示范帶動下,全縣基本實現了“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鄉、難事不出縣”。
依托公益志愿者服務
打造“大雅善治”樣板
在祁縣,推廣新時代“楓橋經驗”的樣本還有很多,昌源城區大雅路社區就是其中一個典型。
寒冬里,走進大雅路社區,卻能感受到不一樣的暖意,除了清新整潔的小區容貌、安全有序的周邊環境,最暖心的莫過于這里有一支活力十足的公益志愿者隊伍,說起這些公益志愿者,社區主任郭鳳玲就樂得合不攏嘴。她說:“我們的社區公益志愿者功勞可大著呢,他們個個都是社區的好幫手。大雅路社區是新小區,建成沒幾年,但居民間卻十分熟絡、融洽,就像在一起生活了幾十年的老街坊,很多人羨慕我們。為啥會是這樣的?社區公益志愿者功不可沒,他們充當了很好的‘粘合劑’作用。”
幾年前,大雅路社區開啟全縣公益志愿“火車頭”,注冊成立了祁縣首個“大雅公益服務中心”。該社區堅持多方參與、共同治理,組織一大批志愿者服務隊幫創社區建設,志愿者們不僅積極參加社區組織的黨建、文化、體育等各類活動,還主動參與創建和諧鄰里關系,調解社區矛盾糾紛,社區治理方面取得了明顯的成效。
今年以來,依托社區志愿者服務隊,社區分別開展了“傳遞書本、知識共享”圖書捐贈儀式;第二屆“魅力大雅”文體大賽;“志愿服務情暖端午,愛心走訪敬老院”活動;為65歲以上老人免費體檢;“慶祝改革開放四十周年·文化進社區,《詩·書》聯展”活動。這些文化活動,讓小區里的居民們生活豐富多彩起來,而且彼此更加熟悉友善,極大地促進了社區平安建設。
為進一步推廣新時代“楓橋經驗”,建設更高水平的“平安大雅”,打造自己的特色品牌,該社區還立足大雅區域特色,以社會網格化管理為支撐,創新社會治理,全面推行“1+1+1”的“三合一”工作模式,即搭建1個“互聯網+民情檔案共享平臺”,創建1個“楓橋式”矛盾糾紛調解室,組建1批公益志愿服務幫創社區隊伍。經過探索,“三合一”工作模式的實效已經凸顯,社區治保、創安、法治、矛調、社會治理等工作開展有力,為助力平安大雅夯實基礎。現在的大雅路社區已然形成了依靠群眾、發動群眾,以群眾需求為導向的服務型善治社區,力促“小事不出社區、大事不出城區”。
社區還通過評選“平安家庭”“最美家庭”等一批先進典型的形式,倡導居民積極參與社區平安創建各類活動,群策群力、群防群治。在推廣“楓橋經驗”系列工作的開展中,社區做了大量工作,對化解社會矛盾糾紛、幫助困難群眾生活、關心特殊人群等方面都能起到解決實際問題,緩解社會矛盾的積極作用,也在提升全縣城鄉社會治理能力和水平的道路上邁了一大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