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根基層22年,她說笑是走近百姓最好的“敲門磚”
清秀的面容,瘦削的身板,梳得整齊光亮的馬尾,總是笑瞇瞇的眼睛,這是戴華給人的第一印象。和所有愛美的女性一樣,戴華也格外珍愛她的一頭長發,最近幾天,她卻咬咬牙把留了23年的標志性長發剪短了。
熟悉的居民見到戴華,都要吃驚地問一句:小戴警官,你的長發哪去啦?戴華笑著向他們一遍遍地解釋:“脫發嚴重,不得不忍痛割愛,叫老朋友們都不要擔心。”
扎根基層派出所22年,長期熬夜導致戴華落發,但她卻在壓力之下把服務群眾工作做得風生水起,用自己的智慧一次次創新社區警務工作。
不在社區,就在去社區的路上
立秋后的揚州,天氣“熱力”不減。8月18日早上8點30分,戴華準時走進江都公安局龍川派出所。
“我不在派出所,就在社區;不在社區,就在去社區的路上。”這是戴華的口頭禪。利索地收拾好記事本和背包,吆喝一聲“走著,去轉轉”,戴華又出發了。
“剛工作的時候,我總覺得警察形象很高大威嚴,所以不怎么喜歡笑,可后來成天和轄區的群眾打交道,慢慢發現笑是走近群眾最好的‘敲門磚’。”戴華自信地說,“而且我笑起來也蠻好看的嘛。”
戴華所在轄區東苑社區有1100多戶人家,6100多常住人口,路邊鋪面200多家,小商小販等暫住人口上千人。“千頭萬緒,不知從何管起。”回憶起最初的信息采集工作,戴華忍不住皺眉。
她用了半年時間,專挑中午、晚上和周末的休息時間,把43棟居民樓跑了3遍,手機上多了4000多個居民的手機號碼。
為了拉近與老百姓的距離,2014年開始,戴華在人口密集的小區門口、路口辦起“流動警務室”。一把遮陽傘、一張辦公桌,在一個個休息日,她為居民辦理身份證、戶口,開展各項咨詢服務。她的“流動警務室”成了居民家門口的“110”。“不用打110,有事就找戴華。”社區居民卞婷婷說,這句口頭禪大家都知道。
日復一日的社區走訪中,“警花戴華”的形象已深深扎根附近居民心中。她轄區的百姓有個形象的比喻:“戴華就像是一棵可以依靠的大樹,我們都是在這大樹下乘涼的。”
6年前,戴華在走訪中了解到,轄區退伍老軍人丁增明生活很困難,便做出“老人以后由我負責”的承諾。因為這一句承諾,多年來,她就像親生女兒一樣照顧老人,數次將老人從生死線上救回。
戴華的丈夫徐春富是江都區人民醫院的副主任醫師,在妻子的影響下也加入愛心活動,免費為老人檢查身體、治病換藥。夫妻倆這一干就是6年。
兩千多個日夜,戴華每年堅持為老人過生日、除夕一起吃團圓飯,個人資助老人2萬多元。她還動員社會力量為老人提供打掃衛生、理發、換藥、送餐、洗被褥等服務,募集善款和物品折合人民幣8萬多元,這些都極大地改善了丁老的生活條件。如今,老人逢人便夸:“我能有今天,多虧了戴華這個好女兒!”
織密為民服務三張“網”
戴華的辦公桌抽屜里,靜靜躺著5年來淘汰的8部手機。精通網絡新型警務的她,還是個自帶流量的“網紅”。
在微博上輸入“龍川警花戴華”,便可看到戴華的個人主頁。這個2013年注冊的微博,已發布信息200多萬條,“社區民警戴華”話題閱讀量高達1.4億人次。
微博,僅僅是戴華開展工作的網上陣地之一。2013年起,她用“互聯網+”思維創新社區警務工作,織密社區平安的防護網、幸福群眾的支助網、失聯親友的團圓網。
“你好,我們在雄都飯店周邊發現一名走失的老大爺,看到手環上留了你的號碼。”8月11日晚上,正在吃飯的戴華接到報警,馬上放下碗筷,第一時間趕到事發現場,經過查詢系統比對手環上的編號,老大爺很快回到了家中。
這個外表像只“時尚手表”的黃色手環,正是戴華的創新設計。手環正面印有編號,表鏈上印有“請幫我聯系家人”幾個字,在上面留下戴華的聯系號碼,她自費定制了2000個手環,送給轄區老人、敬老院老人。如今,戴華發明的黃手環已在揚州、泰州等省內多地得到推廣。
結合社區工作實際,戴華在揚州首創警務微博、空中巡邏網、空中警務室信息化等新型警務模式。借助QQ、微信、微博等新媒體,打造出社區、移動、網絡相結合的“3D警務室”,全方位服務社區群眾。她通過網上和志愿者提供治安線索200多個,協助破獲6起刑事案件,抓獲兩名外省逃犯。
戴華積極推動在社區重要路口和背街巷道安裝123臺監控探頭,“織密一張網,監控全天候”,助推東苑社區率先創成江都技防入戶示范區。
呼應和滿足群眾對親友團聚的美好生活向往,戴華積極投身“互聯網+尋親”。多年來,她通過遍布現實與網絡的志愿團隊,讓分別34年的浙江戰友聚首,使離散39年的兄妹重逢,幫助離家60多年上海老太落葉歸根,讓失聯51年的好同學、好姐妹聚首相擁,幫助136對失散已久的親人圓了“團圓夢”。
“這輩子還是穿警服最合身”
戴華至今還記得,自己第一次獨立出警時,因為協調不了群眾矛盾、控制不了現場局面而哭鼻子的場景,當時感覺對不起自己這身警服。如今的她,已是遠近聞名的“鏗鏘警花”。
回望工作這些年,思維在變、方式在變、平臺在變,但她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初心從未改變。
關愛幫扶困難群眾,積極參加志愿服務工作,連續8年名列江都社區民警綜合考核第一……工作這么多年,戴華有一個信念從沒動搖過,那就是:承諾給群眾的事情就要說到做到,答應幫扶的人也要一步一個腳印幫到底。
“最近,我們正在抓緊打造24小時智慧警務室,未來會給居民提供更便捷的警務服務。”因為愛鉆研、愛創新,46歲的她常常有重新出發的感覺,渾身充滿了動力。她不無遺憾地告訴記者:“我也不是什么事都能搞定,幾年前我就想給黃手環里加上定位器,并且不斷學習這方面的技術,但憑我一己之力,確實很難辦到。”
戴華想為轄區里的失智老人們再多做一些公益服務,讓他們安度晚年,但都因為缺乏足夠的資金而停滯不前,這也成了她“工作清單”上重點任務。
“一粒種子的價值,昭示生命不息的全部。”這是戴華最喜歡的一句話。
如果不做警察,你會不會是一名教師?一個花店老板?當記者提出這個問題時,戴華對著鏡子“撲哧”笑出聲——
“我這輩子還是穿這身警服最合身,這就是咱的初心與使命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