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政府”,早已成為政府工作報告的必備內容,也是近些年來的全國兩會“關鍵詞”。
五年間法治政府建設提檔增速
法治政府建設已到“精耕細作”時
“法治政府”,早已成為政府工作報告的必備內容,也是近些年來的全國兩會“關鍵詞”。
3月5日上午,十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在人民大會堂開幕,國務院總理李克強作政府工作報告,其中提到“全面推進依憲施政、依法行政。嚴格遵守憲法法律,加快建設法治政府,把政府活動全面納入法治軌道。”
尤其在黨的十八大以來的5年多時間,“全面依法治國舉措最有力、最集中,成就最豐碩、最顯著,經驗最豐富、最系統。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指導下,全面依法治國在新的歷史起點上創造了新的輝煌成就。在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號角聲中,法治政府建設提檔增速、成效顯著,開啟了法治政府建設新時代。”國務院法制辦黨組書記、副主任袁曙宏在接受《法制日報》記者采訪時說。
三級政府法律顧問全覆蓋
據袁曙宏介紹,5年間,法治政府建設提檔增速,步伐更快、措施更實。2015年12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法治政府建設實施綱要(2015-2020年)》(以下簡稱《綱要》)。2016年、2017年,國務院法制辦連續兩年開展督察工作。
省、市、縣三級政府法律顧問基本實現全覆蓋,政府法律顧問在制定重大行政決策、推進依法行政中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5年間,改革推進到哪里,法治就跟進到哪里。國務院提請全國人大常委會制定修訂法律95部,制定修訂行政法規195部,經濟發展、民主政治、文化促進、民生保障、國家安全、生態文明等領域一批改革發展急需的立法及時出臺。
5年間,以法治方式推進“放管服”改革,激發市場活力。印發《國務院關于嚴格控制新設行政許可的通知》,從源頭切斷行政審批邊減邊增、明減暗增,以制度推動政府權力“瘦身”、職能“健身”。
國務院先后提請全國人大常委會審議在部分地區暫時調整實施有關法律規定的決定草案10部,出臺在部分地區暫時調整實施行政法規、國務院文件、國務院批準的部門規章中的有關規定的決定8部。
組織開展“放管服”改革和制約新動能發展涉及的規章、規范性文件專項清理,各地區各部門共修改廢止規章1700多部、規范性文件88000多件,完成對750多部現行有效行政法規的專項清理。推行政府權力清單制度,促進權力公開透明運行。
中央編辦、國務院法制辦在發展改革委、民政部等七部門開展國務院部門權力和責任清單編制試點,編制形成部門權責清單。31個省(區、市)均已公布省市縣三級政府工作部門權力和責任清單。
行政執法進一步有效規范
尤其引人矚目的是行政執法領域在去年實現的重大突破——推行行政執法“三項制度”試點。
2017年,國辦印發《推行行政執法公示制度執法全過程記錄制度重大執法決定法制審核制度試點工作方案》,國務院法制辦組織32個地方和部門開展試點,“初步建立統一的執法信息平臺,不作為、亂作為,野蠻執法、粗暴執法等突出問題得到有效遏制,行政執法程序得到進一步規范,為促進嚴格規范公正文明執法奠定了堅實基礎。”袁曙宏說。
行政復議制度“存在感”明顯加強,在這5年間也充分發揮了其有效保障公民權利、規范監督行政行為的功能。據了解,近年來,申請國務院行政復議裁決的案件數量快速增長,主要集中在土地審批、政府信息公開、食藥審批監管等改革領域。
5年多來,國務院法制辦共辦理行政復議案件12804件,各地方、各部門共辦理行政復議案件854350件,及時糾正各級各地行政機關違法不當行為,并總結共性問題,推動規范執法、完善制度。
越來越多的行政首長走上行政訴訟的被告席,且級別越來越高,其中不乏省部級領導干部,“告官不見官”“出庭不出聲”的現象得到改觀。“行政機關負責人以法治實踐提升依法行政意識和能力的示范帶動作用初步形成。”袁曙宏說。
全國政協委員、中國法學會行政法學研究會副會長、鄭州大學法學院常務副院長沈開舉教授說,我國的法治政府建設卓有成效。這些成績的取得,是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的結果。黨的十八大把法治政府基本建成列為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法治目標,時間緊、任務重。為了保障法治政府如期建成,中共中央、國務院歷史上首次聯合發布了《綱要》,既為法治政府建設提供了遵循,又對法治政府建設起到了巨大的推動作用。
對于法治政府建設這5年的成就,全國政協委員、中華全國律師協會副會長呂紅兵以自身經歷予以肯定和贊賞。“作為一名法律工作者,既是參與者、共享者,也是見證者。”
例如,對于政府開門立法、科學立法,呂紅兵就有切身感受。他在上海擔任政協委員時,就發現政協委員參與地方立法協商、地方性法規規章草案聽取政協委員意見逐漸制度化、常態化。據他介紹,上海市政協聽取委員意見的地方性法規規章(草案)的數量平均每年達30件次左右,人大與政府對政協委員建議的平均采納率達到50%。
再如,作為上海市政府的法律顧問,他實實在在地參與到了上海的法治政府建設中。他舉例說:“我提交給上海市政府法制辦一份課題研究報告,主題是《關于重大行政決策公眾參與制度》,這也是他們給我的一項任務。”
“這幾年,我們的法治政府建設可以說是‘有動靜有雷聲有雨點’,立法趨于完善,執法日益規范,確實很有成效。”全國政協委員、新疆誠和誠律師事務所律師潘曉燕說。
不要讓法律成為“裝飾畫”
沈開舉認為,根據政府工作報告對法治政府建設的新要求,今后要重點抓好以下幾個關鍵點:一是全面推進依憲施政、依法行政。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依法治國首先是依憲治國,依法執政首先是依憲執政。過去,政府部門講法治大多是講“依法行政”。講“依憲施政”,表明政府對憲法權威、憲法地位的高度重視。
二是加快法治政府建設步伐,把政府工作全面納入法治軌道。
三是有權不可任性,用權必受監督。各級政府及其工作人員必須依法履職、依法用權,做到嚴格規范公正文明執法,自覺接受社會各界的監督,決不允許濫用職權,決不允許任性用權。
四是為人民干事是天職,不干是失職。決不能表態多調門高、行動少落實差,決不允許占著位置不干事。
在法治政府建設已有的成績基礎上,潘曉燕認為“我國的法治政府建設已經到了‘精耕細作’的時候,我們期待更科學、更合理、更公平、更嚴謹、更細致的立法與執法,將法律這只‘手’延伸到社會更深的層次,把圍欄織得更密,經緯做得更細”。
如何“精耕細作”,在潘曉燕看來,首先是法治意識的養成,在作出行為時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如果領導干部的政績觀里都有一個法治意識的話,他們做任何事情都會先考慮是否符合法律要求,那么法治政府建設中的‘關鍵少數’問題就解決了一大半。”潘曉燕說。
其次是加強執行力。潘曉燕說:“這個‘執行力’不僅僅是依法行事,對黨政機關來講,還有‘法無授權不可為’。我們有了良法,還得有善治,不要讓法律成為‘裝飾畫’。執法的力度應該大,這樣才能樹立法律的權威。”
同時需要有一個檢查法律執行力是否到位的監督機制。“我們期待著監察委在行政監察、黨政監察方面,把網織得更密,形成一個對行政行為進行全面監督、有效監督、高效監督的網,提升行政效能和執法力度。”潘曉燕說。
對于近年來比較多見的“不作為”,潘曉燕作出了批評:老百姓流傳一句順口溜,過去是“門難進臉難看事難辦”,十八大以后黨中央要求改變作風,老百姓又發現,門可能不是那么難進了,臉也不是那么難看了,但事還是不好辦,這樣的現象不在少數。
服務型政府是法治政府的題中應有之義。在她看來,官員的一言一行要站在群眾的角度,“心中有人民,能換位思考的時候,為老百姓的服務才能更貼心。”
法治政府建設成效的評價者永遠都是老百姓。“老百姓心里有桿秤,他們是社會治理的參與者,更是觀察者、體驗者。這就像反腐一樣,老百姓就感受到了它的好。”潘曉燕說。
當然,法治政府的建設不僅是政府一家的事情,它需要整個社會的法治土壤。九三學社中央的一份提案就認為社會各方面都應當加強規則意識。政府垂范守規則自然首當其沖。“善禁者先禁其身而后人”,政府是規則的制定者,也是執行者和監督者,只有政府講規則,整個社會才會有講規則的氛圍,規則意識才能得以彰顯。在全面依法治國的背景下,各級政府要真正將權力關進制度的籠子,以良好的政風引領民風社風。
法制網記者 張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