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紅色資源煥發時代光芒?——陜西檢察譜寫新時代革命文物保護工作新篇章
近年來,陜西檢察機關在深化學習中凝聚“尋”的共識,專題學習延安精神和革命文物保護常識,多次邀請黨史專家舉辦學術講座,串起革命精神與革命文物的理論鏈接。在建強組織中形成“尋”的合力,省檢察院公益訴訟檢察部聯合西安軍事檢察院、延安市檢察院黨支部,重點尋訪革命舊址52處。在上下聯動中拓展“尋”的成效,省檢察院走訪省委黨研室、省文物局,摸清全省革命文物底數;針對革命文物保護中存在的8大類26項違法行為和問題指導全省進行全面排查,指導和帶動全省檢察機關尋訪革命舊址2681處,確保尋訪環節取得豐碩成果。
保護革命文物?守護紅色印記
在尋訪過程中,陜西檢察機關依法能動履職,傳承延安紅色檢察靈魂。
“黨支部通過專題討論,形成‘面上指導’與‘點上開花’相結合的工作思路,探索實施深化學習、建強組織和守護底線‘三位一體’融合發力的尋訪模式,在全省三級檢察院黨支部全面推廣。”7月4日,省檢察院公益訴訟檢察部黨務廉政專員陳軍鵬說。
2021年6月,省檢察院公益訴訟檢察部收到延安市寶塔區檢察院在南泥灣鎮尋訪發現三五九旅戰士關福祥墓碑的消息后,第一時間成立由省、市、縣三級辦案人員組成的專案組。經調查,關福祥的埋葬地原來是埋葬八路軍三五九旅烈士的英烈園,共埋葬著近200名英雄烈士,在解放戰爭時期遭到破壞。時久日深,英烈園未能得到精心保護,如今烈士墳冢已無跡可尋。
“我們還發現,三五九旅后方醫院舊址的12孔窯洞堆砌了柴草雜物,破敗不堪。”延安市檢察院第五檢察部原主任邊延梅表示,英烈園和后方醫院舊址均未納入地方保護名錄。針對發現的問題,檢察機關隨即向寶塔區政府等3家單位宣告送達了檢察建議,與10余家單位就南泥灣多處紅色資源集中連片保護問題達成共識。
“檢察機關要充分發揮檢察職能,堅持保護第一、傳承優先,堅持監督與支持并重,推動行政機關恢復重建南泥灣革命遺存。”2021年9月27日,省檢察院副檢察長高潔帶隊前往延安,督導南泥灣三五九旅英烈園和后方醫院革命遺存保護時表示。
對于革命遺存的保護,陜西檢察機關堅持靠前指揮,任務發展到哪里,黨建引領和黨員先鋒模范作用就發揮到哪里。黨員干部分頭指導和對接退役軍人事務部門、文物行政主管部門、黨史研究部門,共同查找英烈園相關歷史資料。經過數月的不懈努力,190名烈士的信息得以確認。
目前,南泥灣三五九旅英烈園遺址恢復重建項目已納入延安市整體土地空間利用規劃,后方醫院文物保護修繕方案也已編制完成。該案入選最高檢典型案例。
傳承革命精神?賡續紅色基因
“柴家關紅二十五軍司令部舊址總占地面積約370平方米,2020年12月被列入《陜西省不可移動革命文物名錄》。”6月26日,寧陜縣檢察院公益訴訟檢察部主任、檢察官折慧說,檢察機關在尋訪中發現,由于年久失修,舊址墻體多處開裂、傾斜,梁架、檁條部分糟朽,屋面漏雨嚴重,文物本體存在安全隱患。
2022年5月,安康市人民檢察院發現該線索。同年6月27日,檢察機關向文物行政主管部門、屬地縣政府宣告送達檢察建議,建議各單位履行革命舊址搶救維修、日常管護、規劃利用等職責。
收到檢察建議后,文物行政主管部門建立健全文物檔案資料,并于2022年10月14日完成對文物主體維修工作。
一直以來,陜西檢察機關深刻體悟到“尋訪革命舊址?保護革命文物?傳承革命精神”專項活動是黨建與業務深度融合的實踐載體。全省檢察機關將黨建、隊建相結合,把革命舊址作為黨史“教室”,用革命文物作為黨史“教材”,請當地群眾當黨史“教師”,把“尋訪革命舊址?保護革命文物?傳承革命精神”專項活動作為實踐課堂,激發了檢察干警矢志不渝跟黨走、不忘初心逐夢前行的強大精神動力。
近年來,陜西檢察機關黨員干警大力弘揚延安精神,堅持傳承陜甘寧邊區紅色檢察史中蘊含的政治靈魂、為民本質、求是精髓和奮斗特性,積極參與主題征文,建立“陜甘寧邊區檢察史陳列室”和思想教育基地、法治教育基地5處。陜西檢察機關充分發揮陜西紅色資源富集優勢,通過一個個生動而有價值的案件,把辦案作為深化黨史學習教育的實際行動,讓每一處烈士紀念設施都成為一支永不熄滅的精神火炬,使英雄故事化作“國家記憶”,以英烈精神滋潤民族心靈,為賡續紅色精神血脈持續貢獻檢察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