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野生動植物日】檢韻護生靈,奏響自然和諧的生態交響樂
3月3日是第12個世界野生動植物日。陜西檢察機關以生態環境檢察專門化為抓手,全方位織密野生動植物保護法律監督網,2021年以來,全省檢察機關共批準逮捕破壞野生動植物資源刑事案件77件80人,起訴589件818人,立案辦理行政公益訴訟案件541件,民事公益訴訟案件357件。

2024年6月,寧強縣檢察院檢察官對傾倒建筑垃圾現場整改情況進行“回頭看”
落實最嚴格保護 筑牢生態屏障
大熊貓國家公園是我國首批國家公園之一,橫跨川陜甘三省。寧強縣青木川鎮部分區域被納入公園保護范圍。
寧強縣檢察院在巡護時發現,距公園 500 余米的山林中傾倒著100余立方米建筑垃圾,嚴重破壞林地生態。這里是秦嶺核心保護區,擁有金絲猴、羚牛等國家一級、二級野生保護動物51種,國家重點保護野生植物41種。檢察機關迅速開展調查,并向相關行政部門發出檢察建議,督促清理垃圾118立方米,補植刺槐7000棵,播撒草種40斤,安裝道路護網600米。
為形成檢察監督與行政執法合力,寧強縣檢察院和縣林業部門等19家單位會簽了秦嶺生態環境暨大熊貓保護行動綱領,并依托該綱領制發檢察建議36件,協同解決生態安全問題18次。
秦嶺四寶——大熊貓、金絲猴、羚牛和朱鹮靈動身影的背后,有著檢察機關的持續努力。省檢察院直屬分院辦理非法穿越秦嶺核心保護區案,讓受驚羚牛重回棲息地;秦嶺北麓地區檢察院針對金絲猴 “路殺” 問題辦理預防性公益訴訟案,推動3市4家單位建立聯合保護機制。

寧強縣檢察院檢察官在大熊貓國家公園陜西片區附近勘察違規傾倒建筑垃圾現場
打擊與修復并舉 守護環境公益
在漢中市檢察院辦理的一起非法捕撈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多鱗白甲魚等水產品案件中,被告在承擔刑事責任的同時,應按照技術要求和不低于所造成的水生生物資源損害價值,在捕撈水域增殖放流價值共計91.6萬余元的魚苗。
檢察機關在辦案中踐行恢復性司法理念,探索多元化生態修復模式。2023年,洋縣檢察院在辦理陳某某非法狩獵案時調查發現,陳某某在朱鹮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內私設電網長達五年,導致13只省重點保護動物小麂死亡,造成生態資源損失3.9萬元。經公告,檢察機關依法提起民事公益訴訟,針對當事人家庭經濟困難,組織公開聽證,邀請林業專家研討論證,確定了“1萬元生態賠償金+21畝補植造林+3年管護”的替代修復方案。法院最終采納檢察機關全部訴訟請求,實現刑事追責與生態修復有機統一。
去年3月,洋縣檢察院在“回頭看”中發現,補植的千余株樹木長勢良好,修復區域已融入保護區內534種野生動物構成的生態鏈,成為朱鹮等珍稀物種的新棲息地。

2023年11月,洋縣檢察院檢察官與洋縣林業勘察設計隊工作人員、鎮村干部現場勘查擬替代修復補植造林位置,會商方案
發揮機制效能 構建大保護格局
白天鵝是國家二級保護動物,屬于全球易危物種。陽春三月,銅川趙氏河國家濕地公園重現白天鵝棲息景象。該濕地公園作為白天鵝等遷徙候鳥的重要中轉站,此前曾因跨區域管轄難題導致非法養殖、違法建設等問題長期存在。
經“益心為公”志愿者反映,省檢察院直屬分院與陜北高原地區檢察院組成聯合辦案組,針對濕地核心區橫跨銅川、咸陽兩地,涉林業、水務等多個部門的特殊管理現狀,啟動一體化辦案機制,組織兩地行政部門召開聽證會,邀請人大代表、政協委員及林業專家參與論證,明確行政機關監管職責,依據專家出具的生態損害評估意見制定整改方案。在檢察建議推動下,兩地開展協同整治專項行動,累計拆除違法建筑690平方米,清理垃圾并補植樹木203株,恢復草地1484平,十多年在外游蕩的“老朋友”白天鵝得以重歸家園。
如今,跨區劃檢察院集中管轄與區劃檢察院地域管轄相輔相成、一體履職的生態環境檢察工作機制不斷完善,跨區劃檢察院已與全省10個市檢察院簽訂生態環境檢察協作機制,雙向移交線索184件,協同辦案106件。

2024年5月,陜甘川三省檢察機關開展大熊貓國家公園聯合巡護
陜西檢察機關始終踐行雙贏多贏共贏理念,與山西省檢察院建立晉陜大峽谷生態環境保護檢察協作機制,與四川、甘肅省檢察院建立大熊貓國家公園協同保護檢察協作機制。全省三級檢察機關共與行政機關建立生態環境檢察溝通協調機制384個,與監察機關建立生態環境檢察協作配合機制78個,攜手筑牢生態屏障,為推動形成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新格局提供更加堅強有力的法治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