岐山縣創新基層綜合治理方式 ——“小網格”釋放高效能
“有人把垃圾堆放在小區門口,現在天氣炎熱,異味特別重,希望社區幫忙處理。”5月28日,寶雞市岐山縣鳳鳴東路社區居民王師傅向社區網格員反映情況。網格員立即啟動“接訴即辦”流程,在1小時內清運了垃圾,受到居民點贊。
1小時辦結民生小事的背后,彰顯的是岐山縣深耕基層治理沃土的成效。近年來,岐山縣緊扣平安建設工作,創新“三網融合、三調聯心、三治協同”綜合治理方式,以“小網格、精調解、深融合”激活社會治理“神經末梢”,努力打造“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鎮、矛盾不上交”的黨建引領基層治理新局面。
網格聯動解訴求
“今日上午,接到社區居民王師傅反映的情況后,我們立即上報了社區黨委,啟動‘三級響應’……”5月28日,岐山縣鳳鳴東路社區網格員在日志本上寫下這樣的文字。
“接訴即辦”,群眾看的是網格辦事效率。隨著“三級響應”機制的啟動,網格員聯動小區物管會、環衛部門在1小時內清運了垃圾。社區聯系環衛部門在小區增設了3個垃圾桶,并對污染區域進行了沖洗、消毒處理。此外,網格員還在業主群發布《文明投放倡議書》,協調物管會加強該區域的日常巡查頻次,讓衛生死角變為潔凈街角。“上午反映問題,下午就解決了,網格服務真是又快又暖心!”王師傅道出了對網格服務的認可。
這樣的“網格速度”在岐山已成常態。近年來,岐山縣積極推行網格治理網、行業靶向網、群防群治網“三網融合”服務模式,構建了“網格員+黨員志愿者”的“1+N”服務模式。2390名網格員活躍在1193個網格里,常態化開展走訪巡查、重點人群幫扶、糾紛調解等工作,實現了“人在網中走、事在格中辦”。
針對征地拆遷、勞動爭議等矛盾糾紛,岐山縣成立了10個專業性調解組織,在4大產業園區設立法治服務點,由法官、檢察官、警官、司法行政干部駐點開展服務,目前已化解涉企糾紛48件。同時,岐山縣還組建了“紅袖章”平安志愿者隊伍,吸納100余名老黨員、老干部、老教師、老模范、老退伍軍人加入調解隊伍,形成“人人參與、人人盡責”的基層治理合力。
多元共治化矛盾
近日,蔡家坡鎮五丈原社區某超市因經營不善而倒閉。隨后,18名員工的工資、78家供貨商的貨款、業主的租金等千頭萬緒的問題交織在了一起。
面對難題,縣鎮村三級調解組織齊上陣,組建處置專班,登記當事人訴求,并多次召開協調會,同步盤活剩余資產,通過先折價抵償員工工資再償還房租,分批次退貨、分期還款等方式,圓滿解決了糾紛。“正是因為早介入、細梳理、強聯動,才能讓矛盾迎刃而解。我們還將繼續開展轄區小微企業經營風險排查工作,定期召開風險研判會,保障各方利益。”五丈原社區黨支部書記張明生說。
為了讓群眾在遇到問題時能迅速找到地方解決,岐山縣持續加強縣鎮村三級綜治中心建設,讓綜治中心成為基層治理的“中樞樞紐”。在岐山縣綜治中心,法庭、派出所、司法所等17個職能部門的調解力量通過“常駐+輪駐+隨駐”的辦公模式,依托“綜治信息化平臺”“智慧司法”等線上系統,實現矛盾糾紛“一站式接待、一條龍辦理”。同時,各村積極推行統一受理、登記、處置、反饋標準化流程,結合村規民約組建“五老調解團”“八賢處事堂”等特色隊伍,用“鄉音土語”化解群眾矛盾糾紛。
2024年,岐山縣摸排矛盾糾紛738件,化解率達97.7%,將矛盾糾紛有效化解在萌芽狀態。
三治融合增動能
“鎮村干部經常來村上,和我們坐在一起聊家常、解矛盾。這個法子好,我們心里甭管有啥疙瘩都能很快解開。”6月4日,蒲村鎮蒲村村民邢衛軍說。
在基層治理中,岐山縣積極組織基層干部深入村組,采取“庭院懇談”“田間對話”的方式,把“調解桌”搬到群眾家門口,通過拉家常、講案例,用通俗易懂的語言釋法明理,叩開群眾“心門”,化解鄰里“干戈”。
同時,岐山縣將法治德治智治相結合,通過深挖周文化內涵,打造邢氏家訓、“孝”文化等德治品牌,以文化人、以德潤心,凝聚基層治理“軟實力”;通過實施“法律明白人”培養工程、建設121個村(社區)法律服務工作室、開展普法宣傳等方式,讓法治意識深入人心;通過打造“岐山司法APP”、安裝智能化公共法律服務終端、推進“智慧安防小區”建設等方式,讓基層治理模式從“粗放”向“智能精準”升級。
“我們堅持以黨建引領為核心、多元共治為路徑、智慧賦能為支撐的治理新路,不斷激活黨建引領基層治理的‘一池春水’,實現了從精細‘微網格’向高效‘大治理’的轉變,夯實了平安建設的根基。”岐山縣委常委、縣委政法委書記呂輝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