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融合 共同治理——府谷縣廟溝門鎮打造基層社會治理新模式
社會治理是一個系統工程,零敲碎打、單兵突進,有時候難免會事倍功半。那么,如何才能打好基層社會治理這一組合拳?府谷縣廟溝門鎮頗有妙招。廟溝門鎮位于府谷縣西部與內蒙古接壤地帶,面對工礦企業多、外來人口多、矛盾糾紛多、治安壓力大等問題,該鎮探索建立了“多元融合”治理體系,打造形成基層社會治理新模式。
組織融合——激發基層治理活力
基層黨組織是開展黨的工作的基本單元,是黨在社會基層組織中的戰斗堡壘。廟溝門鎮堅持以“多元融合體”黨建品牌為引領,按照“組織融合,共抓共建”的思路,采取“組織互融、管理互融、教育互融、活動互融、作用發揮互融”的黨建工作模式,加強鎮黨委與國有企業黨委、農村黨組織、“兩新組織”的融合,形成融合共建一盤棋。2020年以來,該鎮機關支部協調廟溝門電廠黨委出資123萬元建設化皮溝村級陣地,基層組織的凝聚力、戰斗力進一步增強。
力量融合——?強化基層治理保障
工礦企業多、外來人口多、土地塌陷、征地賠償、村集體分紅、社會治安……面對來自鎮域內各種矛盾問題,廟溝門鎮在學習借鑒“楓橋經驗”的基礎上,有效整合各方面力量,形成“1+9”的多元化解機制。該鎮堅持“便民利民、方便管理”,劃分全科網格13個,將鎮村干部、派出所民警、司法干警、黨員、樓長、志愿者設為網格員,并在集鎮新設監控探頭55個、交通違法抓拍探頭4個,形成全科網格化服務管理體系。同時,在轄區各村委、社區組建義警120名,會同派出所民警共同參與矛盾排查化解等系列活動,為基層社會治理注入強大動能。
地企融合——?增添基層治理動力
廟溝門鎮依托鎮內規模工礦企業多優勢,采取“地企共建+基層治理+鄉村振興+脫貧攻堅”的融合發展模式,實施工業反哺農業,推動實現全鎮經濟社會發展和社會大局和諧穩定。該鎮聯合國神三道溝煤礦,實施“萬畝坡改梯,萬畝生態林”工程,利用已平整的土地建成采摘園,種植高產綠色農作物、紫花苜蓿、中藥材等,建成全鋼雙膜拱棚、暖棚及相關配套設施,帶動效益明顯。項目全部建成后,西堯溝合作社年可實現收益300余萬元,參股合作社的66戶村民年均可實現分紅4.5萬元。同時,該鎮的沙梁古鎮被成功評為國家3A級景區,沙梁村被評為省級歷史文化名村和市級鄉村旅游示范村。
設施融合——?提升基層治理水平
廟溝門鎮始終將完善基礎設施建設,增進民生福祉,讓群眾切實感受到、得到實際利益作為提升基層治理水平的工作標準。從群眾普遍關注、反映強烈、反復出現的問題出發,大力實施“兩場(廠)三供四中心”建設。投資1274萬元完成第二污水處理廠、集鎮農貿市場項目,投資6745萬元完成集鎮供暖、供氣、供水新建改造項目,投資6732萬元完成新中學、第一第二區域養老服務中心、中峰山森林公園、光明大街與大石公路連接線項目,讓群眾的獲得感更足、幸福感更濃、安全感更強。
同時,該鎮全面打響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村莊清潔“百日行動”攻堅戰。實施見縫插綠工程,累計在集鎮東、西兩山綠化6200畝,全鎮農村廁改率達到88%。全面實施“一拆二清三化四治”工程,市容市貌得到徹底扭轉。
(記者?趙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