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碑林法院:開辟多元糾紛解決新路徑,打造特色“智慧城區”

陜西省基層法院首個“一站式”訴訟服務中心在碑林區人民法院揭牌。
“今年上半年,我院共受理各類案件20778件,已達到2018年全年案件的91%,達到2017年全年案件的116%,達到2016年全年案件的150%。審(執)結9536件,民商事結案4953件,其中調解結案1847件,占37.3%。”近日,陜西省西安市碑林區人民法院(以下簡稱碑林法院)對外公布了一組數據。
據記者了解,近年來,為有效提高審判質效,碑林法院立足審判實際,結合碑林商貿大區的特點,將“楓橋經驗”的精髓與法治方式有效融合,將調解輻射至訴前、訴中各個環節,努力健全以群眾自治為主體、社會各方廣泛參與的新型社會治理體系,開辟城市基層法院多元化糾紛解決新路徑,積極打造具有碑林特色的“智慧城區”。
借鑒“小事不出村”,在商會內部成立人民調解委員會
2018年3月,陜西省西安市碑林區人民法院黨組書記、院長張琳明和西北政法大學教授、全國知名“楓橋經驗”研究專家汪世榮就城市基層法院如何踐行“楓橋經驗”進行了深入探討。
據張琳明介紹,隨著社會生活的變化和人民法治意識的提高,案件數量“井噴式”增長,同時人民群眾對法院審判質量要求不斷提高,法院的判決很難達到勝敗皆服的結果。
“我們本來就有通過踐行‘楓橋經驗’改變現有狀況的意愿,汪教授提醒‘自治、德治、法治’要想辦法結合起來。”回憶起法院開始改革時的情景,張琳明如是說。
碑林區是西安市的核心城區,企業家云集,商會眾多。“會員彼此親熟,遇到商業糾紛時,作為會長,我時常面對‘不知如何開口’的窘境,只得求助法院,因此給法院增加了許多工作量。”菏澤商會會長邵明汗說。
對此,碑林法院以“楓橋經驗”的“小事不出村”為基準點,推動在商會內部成立人民調解委員會,成員由法律從業者和商會成員共同組成,法院以國家審判機關的權威身份作為第三方參與并指導調解活動,并對結果予以司法確認。
在碑林法院和區司法局的共同推進下,“菏澤商會人民調解委員會”“晉商商會人民調解委員會”先后成立。張琳明介紹說:“下一步,碑林法院將加快推動商會申請成立調解委員會的進程,力爭在各個商會之上再成立一個總調解委員會,形成‘每個商會自身的縱向調解+各商會之間的橫向調解’的‘網格化’機制,把商會會員之間以及不同商會會員之間的矛盾糾紛消除在萌芽狀態。”
借助社會力量,矛盾化解向訴前延伸
針對類型化、專業化糾紛日益增多的趨勢,除指導商會開展行業調解外,碑林法院還加強與司法局、律師事務所、保險公司、旅游局等社會力量的對接,讓諸多社會力量參與到法院的訴前調解工作中,使得基層矛盾化解繼續向訴前延伸。
2017年12月,碑林法院與人保西安分合作,成立了人保西安分公司保險糾紛人民調解委員會、道路交通事故糾紛“網上數據一體化”處理中心。
據統計,截至目前,碑林法院通過保險公司調解委員會訴前調解相關案件780件,其中按照當事人要求進行司法確認案件65件。
在碑林法院速裁庭張鵬庭長看來,該系統的運用,實現了由法院、公安、保險公司、司法鑒定機構等相關單位參與,通過流程對接,系統對接和數據共享,以“調解前置,規則統一”和“信息系統運行”為核心,為交通事故當事人提供在線人身損害賠償計算、賠償調解、立案應訴和保險賠付的一體化處理模式。
建設智慧法院,推動糾紛便捷化解
3月,來自廈門的當事人與法院跨越近1800公里,出現在碑林法院互聯網法庭上,實現了法官、原告、被告三方異地線上開庭。
據悉,這是碑林法院首次運用“互聯網庭審”系統,公開庭審買賣合同糾紛案件,也是陜西省首例互聯網庭審。
近年來,碑林法院結合審判執行工作實際,大力開發建設“智能審判”平臺,通過要素式立案、電子送達、電子簽名和蓋章、網上開庭和遠程視頻調解、網上執行等功能創新辦案模式,在全省率先實現速裁類案全流程在線辦理。
“‘互聯網庭審’就是讓信息多跑路,當事人少跑路,打破了空間桎梏,變革了庭審方式。”碑林法院院長張琳明說,這是碑林法院踐行新時代“楓橋經驗”,結合審判工作實際進行的創新。
8月9日上午,碑林法院訴訟服務中心舉行揭牌儀式,這是陜西省基層法院首個多功能、集成式、一站式訴訟服務中心,能提供多元解紛、登記立案、分調裁審等全方位服務,實現一站式多元解紛、一站式智慧訴訟服務。碑林法院搭乘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的快車,實現了深度服務創新。
法治周末記者?馬金順
法治周末特約撰稿?王恒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