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賢調解在華州——渭南市華州區司法局化解基層矛盾紀實
在渭南市華州區活躍著一支新生的人民調解力量——鄉賢調解員,他們走東家、訪西家,用法律、人情、鄉俗、村規,幫鄉親們排解紛爭,倍受當地群眾歡迎。這是渭南市華州區司法局創新工作機制,傳承和發展以人民為中心新時代“楓橋經驗”本土化的有益嘗試。
該局充分發揮本土鄉賢文化優勢,借助鄉賢力量,利用設立的鄉賢調解工作室,化解農村矛盾糾紛、參與農村社會治理,將鄉賢文化和法治建設結合在一起,開啟了轄區矛盾糾紛多元化解機制的新起點。
近年來,隨著經濟發展和利益格局的調整,農村、社區因鄰里關系、宅基地、土地征遷等引發的矛盾糾紛呈多發易發態勢。如何應對新時代農村社會矛盾糾紛出現的新情況、新特點?這個難點成為華州區司法局主要領導時常思考的問題。2017年6月,該局按照渭南市司法局社會矛盾糾紛多元化解機制建設要求,提出鄉賢治理調處模式,創建了鄉賢調解工作室示范點,推選出有威望、熱心調解、處事公道的退休老干部、教師、政法干警及老黨員、退伍軍人、致富領頭人等鄉賢,參與化解矛盾糾紛,充分發揮了鄉賢在化解矛盾、促進鄰里和諧中的獨特作用。
華州區杏林鎮新城社區率先建立了鄉賢調解室,由3名從政法部門和司法所退休的鄉賢組成調解隊伍,僅半年時間就成功調處化解了10多起矛盾糾紛。在有初步經驗后,華州區司法局通過調研篩選、制定方案、抓點帶面、逐步推廣等一系列工作,在全區10個鎮選取38個村情復雜、人口眾多的村(社區),按照“因地制宜、注重結合、突出實效”的原則和“五有”標準,即有固定場所、有本土鄉賢、有工作制度、有專人管理、有工作臺賬,建立了鄉賢調解工作室,將鄉賢文化和人民調解工作有機結合,在所屬村(社區)人民調解委員會的領導下參與矛盾糾紛調處化解工作。
鄉賢調解工作室的建立解決了基層矛盾糾紛多發、村級調委會力量薄弱、專職人民調解員緊缺的問題,搭建了集專業調解力量、基層組織力量、民間社會力量為一體的調解平臺。鄉賢調解工作室由當地群眾推選出大家公認的鄉賢為調解員。鄉賢調解員作為新型人民調解員中的一股力量,發揮著老黨員、老干部威信高、經驗足的鄉土優勢和為鄉親所信任的特點,在解決民事糾紛中充當著“潤滑劑”和“推進劑”,及時妥善處理各類熱點、難點問題,維護了鄰里和睦、鄉村穩定,確保了“小事不出村”“矛盾不上交”。
鄉賢調解員根據實際情況,運用情理結合法、背靠背調處法、冷熱處理法、模糊調處法、換位思考法等調解工作法,成功化解各類矛盾糾紛。在不斷探索總結的基礎上,華州區司法局適時創新推出了鄉賢“說事評理”工作機制,但“說事評理”中的“事”從何而來?村一級由村黨支部牽頭,通過走訪、調查、座談、聽訴等方式,收集村民反映的問題和訴求,確定進入說事評理程序的議題,在每個月固定時間將收集來的村民訴求進行梳理匯總,開展“群眾說、鄉賢論”的“說事評理”活動。活動中,當事人有事說事、暢所欲言。鄉賢評理員說事評理、議事普法,通過匯總各方意見,最終形成問題化解方案。
如今,“小事不出院、矛盾不上交、鄰里更和諧”已經成為華州區100多名鄉賢調解員的價值取向和追求目標。2019年,各鄉賢調解室共接待群眾咨詢近千件,鄉賢參與協調矛盾糾紛96件,調解成功89件,成功率93%,調解后執行到位率100%。鄉賢調解工作室這個基層的普法主陣地、矛盾化解地,正逐漸成為推動基層治理和法治建設的堅實平臺。
華州區各具特色的鄉賢調解工作室正成為答疑釋惑、反映民意、匯集民智、凝聚民力的重要陣地,成為協助村(社區)處理化解各種矛盾糾紛的“好幫手”,為民解憂的“好平臺”。
(記者張建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