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民立法 守護你我他——民法典頒布一周年側記

5月28日,由西安市婦聯主辦,蓮湖區司法局、西安市律師協會協辦,陜西許小平律師事務所承辦的“法治護航十四運?典亮美好新生活——民法典宣講進萬家”活動啟動儀式在鐘鼓樓廣場舉行。啟動儀式上,15名業務精湛的專家及律師齊聲宣誓,維護法律權威,發揮業務專長,講好民法典。?趙官福?攝
編者按:
5月28日,民法典迎來頒布一周年。中宣部、中央網信辦、全國人大常委會法工委、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教育部、司法部、全國普法辦、中國法學會聯合下發通知,印發《“美好生活·民法典相伴”主題宣傳方案》,在全國持續大力宣傳民法典。一年來,民法典在社會法治建設和百姓生活中充分彰顯了積極作用。日前,筆者對民法典頒布一年來,在百姓生活中產生的深遠影響進行了采訪。
5月23日一早,西安市碑林區太乙路街道后村小區物業經理王飛鵬的手機里不時傳來微信提示聲。他緊蹙雙眉,仔細查看著業主微信群里的每一條信息,思索著解決問題的方法。
5月25日,調解完一起矛盾糾紛后,西安市蓮湖區人民調解協會會長米浩源回到辦公室,拿起另一起矛盾糾紛資料仔細閱讀起來。在米浩源為下一次調解作準備的時候,西安市中級人民法院民二庭審判長張偉走進法庭,開始審理案件。
他們在不同的崗位上,重復著各自的工作,周而復始。他們說,看似一成不變的工作,正在悄然間發生著改變,這變化來自一部重要法律——民法典。
居?民?從知法到懂法
王飛鵬成為物業經理不過兩年的時間。他上任的第一件事,就是組建了業主微信群,以便及時聽取業主意見。“業主微信群就是物業和業主之間溝通的一座橋梁,業主對小區里停車難問題、高空拋物問題等,都會及時提出來,我們也會第一時間去解決問題。”王飛鵬說,以往業主只會提出發現的問題,并沒有考慮過這些問題是不是觸犯了法律。
2020年5月28日,十三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表決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王飛鵬說:“民法典頒布之后,我的感覺是小區居民的法治意識明顯提升了,這和社區、派出所、司法所大力宣傳民法典有密不可分的關系。”
民法典頒布之后,轄區派出所、司法所聯合社區在小區開展了多次民法典宣傳活動,從民法典出臺的意義到民法典的內容等方面,進行了通俗易懂的講解,使居民深入了解了這部具有里程碑意義的法律。
“一開始,我們只是從新聞里知道頒布了這部法律,但具體內容,我們并不清楚。”社區居民張怡坦言,是政法干警一次次深入宣傳,才讓他們徹底了解了民法典。“現在,小區居民都了解了民法典,知道民法典涉及我們生活的各個方面。”張怡說。
后村小區一共有三棟高層住宅,以前出現過高層住戶往樓下扔垃圾的情況,業主會在業主微信群里進行譴責。如今,業主則會直接將民法典侵權責任編中關于高空拋物的法律條文截圖發在群里。發多了、時間久了,小區里的不文明現象便逐漸減少。
“不光是高空拋物問題,對于我們的服務,居民也會經常曬出民法典里的相關條款。我覺得這是一件好事,是對我們服務的一種督促。”王飛鵬說。
民法典頒布一年以來,小區居民發生了從知法到懂法的變化。王飛鵬和張怡都說,民法典讓他們感受到了對生活的積極影響。
人民調解?普法是前提
人民調解員扎根于百姓中間,解決的是百姓生活中出現的各種矛盾糾紛。“解決矛盾糾紛靠的是說法說理,我們經常調解的矛盾糾紛有勞務人事爭議、醫療糾紛、交通安全爭議以及物業與業主之間的矛盾糾紛4類,這4類都與民法典息息相關。”米浩源說。
民法典頒布以后,為了快速熟悉法律條文并將之運用于調解工作,蓮湖區司法局組織了一場200余人的培訓,基層人民調解員、社區調解員、法律服務工作者、律師都參加了培訓,還發放了相關資料,目的就是要讓基層法律工作者快速掌握民法典相關內容,然后向百姓普及民法典知識。
蓮湖區司法局人民參與和促進法治科科長楊正文說:“民法典涉及百姓生活的各個方面,百姓接受起來是有一個過程的。”?民法典婚姻家庭編加入了離婚冷靜期,楊正文說,百姓最初很難接受離婚冷靜期,“大多數人認為沒有必要設置這樣一個冷靜期。但實際上,很多婚姻家庭矛盾是突然爆發出來的,民法典給了這樣一個緩沖期,再經過我們的調解工作后,很多夫妻冷靜了下來,又不想離婚了。所以,民法典是很人性化的。”
人民調解緊密貼合百姓生活。米浩源把每一次調解都當成一次普法過程:“人民調解的前提是普及法律。在調解時,我們首先要做的就是把法律講通,讓百姓通過案例把法律學懂。”在化解矛盾的同時普及法律,米浩源最大的感觸是百姓的法治意識在不斷提高。特別是民法典頒布后,隨著宣傳力度的增加,百姓了解了民法典,也開始運用民法典去解決生活中遇到的問題。
“以前孩子被狗咬了這樣的矛盾糾紛,在侵權責任法里有具體規定,但百姓不熟悉、不了解。民法典頒布后,百姓逐漸了解了相關條文,也知道了遇到這樣的事該怎么辦。”米浩源說,在一次次調解和普法過程中,百姓不僅了解了民法典,也對人民調解工作變得更加信賴。
裁決?從單行到集中統一
百姓從知法到懂法,折射出的是法治社會建設的進一步深化。《法治陜西建設實施規劃(2021—2025年)》更是一份推進“十四五”時期全省法治建設的總藍圖、路線圖、任務書。隨著法治社會建設的持續深入推進,百姓也開始從懂法向用法邁進。
2020年1月7日,西安市未央區人民法院審理了一起委托合同糾紛案,并當庭宣判。在這起案件中,原告購買了一套住宅商品房。在收房時,房地產公司要求原告先支付大修基金,然后才能拿到房屋的鑰匙和天然氣卡。可當原告將大修基金交給房地產公司后,房地產公司卻一直未將大修基金費用向有關部門代繳。數次協商無果后,原告向未央區人民法院起訴,要求房地產公司退還大修基金并支付利息。
法官在審閱案卷后,適用民法典及有關規定,當庭作出判決,支持了原告的訴訟請求。該案也成為未央區人民法院適用民法典審理的首案。
百姓在遇到法律問題時,能找到相對準確的法律條文,這在張偉看來,正是民法典的一個優勢。“民法典將以前很多單行法集中起來,更有利于法院適用法律的統一。而且,隨著越來越熟悉民法典,百姓在遇到法律問題時,也能更方便地尋找到法律依據,減少了很多因為對法律規定了解不全面而產生的爭議。”張偉說。
民法典涉及百姓生活的每個階段,從結婚、離婚、繼承等人生大事,到物業服務、個人隱私保護等生活小事,都能夠在其中找到法律依據。張偉說,從民法典頒布以來,百姓知法用法、解決問題靠法的意識在不斷提高。
北京市東元律師事務所西安分所律師王峰說:“民法典頒布后,統一了裁判依據,讓法律工作者能夠按照體系化的思維方式處理民事糾紛。”
從知法到懂法、從懂法到用法,民法典在法治社會建設進程中的積極作用已經凸顯出來。張偉坦言,民法典這部社會生活的百科全書,不僅解決了之前的很多法律、法規、司法解釋相互沖突的問題,也讓社會更加和諧而美好。
(李康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