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法官講故事】你看到的是莊嚴 我品到的是百味
4名員額法官,一年辦理案件1200余件,每人平均300余件。一年當中,除去假期外,有效的工作時間里,每人一天至少辦理兩起案件。在陜西省咸陽市秦都區法院陳楊寨法庭內,這樣的一組數字讓人驚嘆。
數字是冰冷的,其背后是這些辦案法官時間上、精力上的付出,對他們而言,終日被當事人的糾紛與積怨纏繞,又習慣以理性與規則作思考。聽法官講故事,走進陳陽寨法庭,傾聽他們的心情故事。
【余卓君】:
“調解成功一起案件比我撿到錢都開心”
“余哥”名叫余卓君,他是陳楊寨法庭的副庭長。一副眼鏡、略帶微笑的面孔,看上去溫文爾雅。有著較好的人緣以及豐富的辦案經驗,平日里同事們總是稱他為“余哥”。
“余哥”是全省法院“辦案標兵”獲得者。陳楊寨法庭地處西咸之間最火熱的開發區域,近年來,隨著經濟的不斷發展,各類民事糾紛案件頻發,案件數量逐年增長。“基層法院大多是些小矛盾、小糾紛,腿勤、嘴勤、腦勤,把大事化小,小事化了是我最想看到的結果。”談起辦案,余卓君始終堅持以調為主。贍養糾紛案中,他不厭其煩地往返于老人和子女之間,解決糾紛。鄰里糾紛案中,他苦口婆心講道理、擺事實,為的是讓鄰里之間握手言和。
“結案并不是一個案件必然的終點,只有‘案結事了人和’才是對當事人、對社會最負責任的結果。”余卓君說,“每一起案件能調解結案,不僅避免了上訴,避免了雙方對立,對于我們而言,更是節省了許多工作量,這比我撿了百元大鈔還開心。”

【文 娟】:
“說百姓的話,要在群眾心中有咱法官的形象”
提起文娟,大家說得最多的是,她不僅睿智、勤奮而且負責,當然,形容她的詞遠不只這三個。2010年,文娟考進法院,八年間,她在法官的崗位上經歷著喜怒哀樂,天天經歷和演繹著屬于她的法官故事。
當法官挺難的。文娟笑一笑,用手扶了一下眼鏡說:“就比如送達難。一起案件中,按照法律程序,法院應向案件的被告方送達起訴狀副本、舉證通知書、開庭傳票等一批訴訟文書。如果這些訴訟文書送不到被告手中,案件無法開庭,無法審理,無法裁決。”她回憶起不久前的一次送達,一起案件中,當事人提供了被告的電話號碼,然而號碼是空號,文娟找到地址,送達的文件又因為地址不正確被寄回。文娟坐不住了,按照原告提供的地址,帶著相關材料前去上門送達,可不是對方不在家就是逃避送達、拒收法律文書。說到這些,文娟無奈地搖搖頭。
當法官也很有成就感。“八月份的一個案子,一直到前幾日,整整兩個月,終于調解成功了。”文娟所說的案件是一起法定繼承案。90多歲的老父親去世后,兩子女為了財產鬧上法庭,案件的調解不僅僅是老人的兩個子女,還涉及到子女的家人,人多意見多,調解遲遲達不成協議。在前期的工作中,文娟在兩家人之間來回跑,今天剛說好的解決辦法,一覺睡起就有人反對。兩個月間,她穿梭在兩個大家庭之間做調解工作,最終,說服兩家人,將財產平均分配。“分財產的那天,大到房間,小到一個凳子,我一件一件地數著分著,生怕出錯。”文娟說,案件調解成功后,我走出當事人住所,她發了一個朋友圈:“今天談成了一筆大數額的生意……”誰解其中味,只有她自己和一起戰斗的同事!
【李 龍】:
“法庭幾乎是我的另外一個‘家’”
李龍,是陳楊寨法庭成員中年紀最小的一位。常年身處基層一線的他,年紀不大,工作起來卻很老道。
一起離婚案件中,一對年輕夫婦婚后不久便因感情不和鬧起離婚,因為兩歲孩子的撫養以及財產的分割,兩人爭執不下,承辦案件的李龍做起雙方的思想工作,分析雙方的矛盾,又從孩子的角度出發,勸說雙方當事人,耐心加細心,以及豐富的群眾工作經驗,最終說通了雙方當事人,案件調解結案。
除了正常的上班外,假期里大多數時間李龍都在法庭里。“上班期間,基本上都在開庭,每一起案件都要寫判決書。寫判決,需要安靜下來,所以我都在下班后,或是晚上寫。”李龍說,周末有時候也來單位加班,因為孩子小,吵吵鬧鬧根本無法靜下心來。用同事們的話說,法庭已成為李龍的另外一個“家”了。
在李龍看來,自己并不是個例,每個法官都一樣:“剛過去的國慶節,余哥在庭里寫了三天判決,文娟寫了六天。”知道這些是因為他也在這兒。
一份判決書或是調解書上,“經法院審理認為……”看上去短短的一段話背后,是奉獻、是付出。李龍說,你看到的是莊嚴神圣,我品到的是人生百味……
無論是“余哥”、文娟,還是李龍,他們的酸甜苦辣,作為法庭領頭人的庭長魏斌都看在眼里,如他所說,每個人都在默默地付出著,在自己崗位上書寫不同的法官情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