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據賦能,更好維護婦女權益

利用大數據守護婦女權益。 田芳昕作
記者 張英 通訊員 裴陽
極具隱蔽性的家暴行為怎樣才能被及時發現?反家暴大數據法律監督模型是如何通過信息比對發現家暴線索的?針對篩查出來的家暴線索,檢察機關是如何維護婦女權益的?
近日,咸陽市渭城區人民檢察院檢察官在對該院聘任的60名社區婦女權益保障聯絡員開展培訓時,詳細介紹了該院去年研發的反家暴大數據法律監督模型。
據悉,該模型以數據賦能家暴防范機制為主,同步推廣應用于涉婦女贍養撫養、婚姻財產、家庭權益、追索勞動報酬等領域權益保護,致力于打破信息壁壘、匯集社會合力,共筑多重婦女權益“保護墻”。
■ 一起刑事案件引發建模思考
“我是在辦理一起刑事案件時,萌生了構建反家暴大數據法律監督模型的想法。”8月4日,渭城區人民檢察院檢委會專職委員王騰告訴記者,在一起刑事案件中,被害人張蘭(化名)長期遭受家庭暴力,出于家丑不可外揚等顧慮,2年來,她面對數十次的毆打,從未向相關部門反映,致使丈夫的行為愈加肆無忌憚,最終她被毆打致死。
在辦理完這起令人痛心的案件后,王騰開始思考,如何更好地防范家庭暴力、保護婦女權益不受侵害。“由于家暴行為的隱蔽性,相關部門無法及時發現涉家暴案件線索,家暴防范機制的效能受到一定影響。通過大數據賦能家暴防范機制,就成了一種可行的選擇。”王騰說。
檢察官調取了被害人所在街道近3年的報警記錄,結合數據分析和現場走訪調查發現,被害人所在小區近3年家暴報警數占所在街道41.57%。檢察官進一步走訪發現,該小區居民普遍對《中華人民共和國反家庭暴力法》知曉率低,相關單位在聯動履行反家庭暴力懲處、宣傳、監督等職能方面存在堵點。
王騰介紹,該模型打通了檢察機關與當地其他相關部門平臺的數據壁壘,同公安、婦聯、社區、法律援助、綜治中心等部門實現數據共享,更好地進行家庭暴力事件的數據歸集與研判。
該模型建立之初,就收集了轄區近3年的涉家暴報警信息、行政處罰決定書、婦聯求助信息、法律援助信息共5000余條,為數據的歸集、共享、利用奠定了基礎。
■ 一次數據比對制止家庭暴力
建模的關鍵在于設置科學合理的邏輯比對規則。渭城區人民檢察院經反復研究,設計出了“當事人信息+關鍵敏感詞”雙重要素的提示規則。
“我們通過錄入當事人姓名、身份證號碼、家庭住址、聯系方式、具體訴求的基本要素信息,鎖定當事人,再搜索家暴、侵害等關鍵敏感詞,對數據進行相互比對,可以掌握相關婦女向多少家職能單位舉報維權、進行了多少次的維權等情況,有效提升了重點信息推送的精準性。”王騰說。
李木(化名)就是通過該模型提示規則篩查發現的一名正遭受家暴的受害人。
今年初,通過數據比對,檢察官發現在不到4個月的時間內,李木因被丈夫家暴3次報警、1次求助婦聯。相關部門對施暴者進行批評教育和口頭警告,但未進一步采取有效措施制止。
“我們了解情況后,迅速召開了由婦聯、公安、社區等部門參與的聯席會議,決定首先幫助李木回娘家暫住,其次給她建立保護追蹤檔案,最后確定一名婦女聯絡員作為專屬聯系人,每周開展跟進回訪。”渭城區人民檢察院“渭水木蘭”女子辦案組組長焦春鳳介紹。
這些措施雖然保障了李木的安全,但想杜絕家暴行為,還需標本兼治。“我們向轄區公安機關宣告送達檢察建議書,建議其依法履行職責,切實堵住反家暴工作漏洞。同時,對李木進行了心理輔導和普法,對其丈夫進行了警示教育以及心理干預和行為矯正,幫助雙方逐漸擺脫心理創傷,回歸和諧家庭關系。”焦春鳳說。
■ 一個數據模型多領域推廣應用
這一模型的推廣不僅使廣大女性的權益得到維護,更多的群體也成為受益者。
大學二年級學生王華曾利用假期在咸陽市某飯店做服務員賺取生活費,因未達約定2個月工作時間提前離職,飯店老板拒絕支付其工資。王華向渭城區人民檢察院申請民事支持起訴,請求檢察機關幫助其討回勞動報酬。
“檢察官依法受理了我的申請,協助我收集證據,并作出支持起訴決定。在法院組織的訴前調解中,檢察官同法官一并開展釋法說理,飯店老板最終同意支付拖欠我的勞動報酬。”王華說。
該案助推了反家暴大數據法律監督模型從反家暴應用走向權益保障多領域推廣。
隨著海量數據的不斷積累,模型比對規則也在不斷更新,檢察官在數據比對中發現了不少值得重點關注的線索。為拓展數據模型適用領域范圍,渭城區人民檢察院進一步研判將涉及贍養糾紛、勞動權益保障、追索勞動報酬、個人信息保護等數據納入數據池,通過匯集更多數據,進一步有效發現監督線索,更加精準保護婦女權益。目前,該模型已在咸陽市推廣,同時獲評陜西省大數據法律監督模型競賽二等獎。
“渭城區人民檢察院積極能動履職,在保護婦女權益方面進行了有益探索,形成了婦女權益保障的‘渭城模式’,為婦女維權工作開拓了新思路。”全國人大代表、全國婦聯權益部兼職副部長、北京金誠同達(西安)律師事務所主任方燕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