虛構事實、賣慘帶貨、免責申明逃避責任 無底線擺拍亂象如何治?

制圖:田熠輝
陜西日報記者?高虎?實習生?張潔
“沒人喜歡看那些平淡無味的內容,只有那些充滿反差、沖突、有戲劇性的內容才更容易成為‘爆款’。”
“除了意外產生的‘爆款’,短視頻的很多內容都離不開精心策劃的劇本。”
……
8月12日,在西安市高新區某網絡孵化公司的培訓課上,公司經理王超(化名)正在為剛入職的學員主播傳授自己的“爆款”秘籍。
當記者詢問,劇本和擺拍都屬于虛構的事實,會不會被處罰時,王超說:“公司會要求每一個劇本的視頻都寫清申明,不按要求標注的,需自己承擔風險。”
近年來,短視頻作為一種娛樂消遣方式,在如何吸引用戶關注和瀏覽量上,行業已形成一套完整的內容生產模式。部分短視頻賬號會在內容創作、人設營造等方面花不少心思,許多視頻經過策劃,設計拍攝腳本,腳本中有不少虛構或演繹的情節。
但一些短視頻創作者,為了流量不擇手段,利用社會熱點話題,虛構或演繹的情節在短時間內就能引發廣泛關注和熱議,讓不少網友大呼“被騙”“自媒體為了流量不擇手段了”“擺拍造假成本真低”。
虛構事實博眼球被罰
7月27日,西安市公安局浐灞分局網安民警在工作中發現,網民高某發布了一段關于街頭欺行霸市的短視頻。相關話題火速登上各大社交平臺熱搜榜,不少網友評論稱“店大欺客”“安全隱患”“不敢出門”等,并有網友“隔空呼叫”民警嚴查商家。
經民警核實,該視頻為網絡主播高某虛構事實自導自演的“段子”,系網絡謠言,目的是通過吸引眼球、博取流量來直播帶貨。到案后,高某對其虛構事實,擾亂公共秩序的違法行為供認不諱。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治安管理處罰法》第二十五條第(一)項之規定,公安浐灞分局依法對違法行為人高某予以行政處罰,并對其進行批評教育。發布者高某也已認識到錯誤,表示今后將做到不造謠、不傳謠。
無獨有偶。今年5月,一則“西安一女子給同事下藥”的短視頻在網絡上快速傳播。視頻內容為,“女子因同事發燒不吃藥,擔心同事請假,自己不愿接手其工作,便向其水杯投放退燒藥,后獲得同事諒解”。
經調查發現,該短視頻系趙某擺拍后發布。警方依法對其給予行政處罰,并進行批評教育。
近年來,這種無底線擺拍博關注的事件屢見不鮮,比如“小學生巴黎丟寒假作業”“女子挺5個月孕肚征婚”等。不少網友感慨,前腳還因視頻內容或悲或喜,后腳就看到警方發布澄清公告。
公安浐灞分局網安大隊民警萬思明介紹:“治安管理處罰法第二十五條規定,對散布謠言故意擾亂公共秩序的行為,處5日以下拘留或者500元以下罰款;情節較重的,處5日以上10日以下拘留,可以并處500元以下罰款。”此外,一些情節更加嚴重的擺拍行為,還可能觸犯刑法,司法機關會依據行為方式的不同,對其進行相應的刑事追責。
打造悲慘人設牟利獲刑
記者梳理發現,盡管無底線擺拍事件時有發生,而且往往造成嚴重社會影響,但僅有少數案件當事人因觸犯刑法被判刑,多起被通報的擺拍引流案件,多以行政處罰、批評教育等作為處罰結果。
今年3月,四川涼山昭覺縣人民法院對“涼山孟陽”“涼山阿澤”案一審宣判,該公司負責人唐某、“涼山孟陽”和“涼山阿澤”等8人因虛假廣告罪,被判9個月至1年2個月不等的有期徒刑并處罰金。
涉案博主靠著悲慘的人設、破敗的居住環境和一些采摘“土特產”的擺拍畫面,打造虛假人設,包裝孵化旗下“涼山孟陽”“涼山阿澤”等網紅主播,以“助農”為噱頭,低價購入非涼山農副產品,貼上“大涼山”商品屬性,直播帶貨假冒大涼山原生態農特產品,銷售額超3000萬元,非法牟利超1000萬元。
對此,豐瑞律師事務所律師劉艷陽認為,多數擺拍引流行為是通過行政法來進行規制的,其中治安管理處罰法第二十五條適用頻率最高。刑法中規定,擺拍編造虛假信息的視頻進行傳播,依據行為方式的不同,分別可能構成刑法中的編造、故意傳播虛假恐怖信息罪、尋釁滋事罪和編造、故意傳播虛假信息罪。而對于一些通過擺拍視頻進行虛假陳述和宣傳,博取流量,最終銷售產品牟利的情形,還可能構成虛假廣告罪。
即使沒有從中牟利,也有可能構成犯罪。比如,可能構成編造、故意傳播虛假恐怖信息罪、尋釁滋事罪和編造、故意傳播虛假信息罪。此外,有些擺拍行為如果存在侵犯他人的隱私權、肖像權、名譽權的情形,除了承擔民事責任外,嚴重者還可能以侮辱罪、誹謗罪等罪名被追究刑事責任。
免責申明非“免死金牌”
“本故事純屬虛構,如有雷同,純屬巧合。”8月13日,網絡主播小美(化名)告訴記者,作為一名網絡主播,小美在拍攝前也會精心策劃。在她看來,自己通過短視頻演繹的方式去蹭點熱度,并沒有什么不妥,這也是行業里默認的操作,只要寫清“申明”就可以免責了。
那么,一條免責申明,究竟能免責嗎?
“任何內容創作都應有一定的標準,擺拍視頻是否會受到處罰,取決于是否虛構情節,以及視頻內容是否違背公序良俗和公共利益,繼而擾亂社會公共秩序。如果違背,即使注明‘虛構情節’,仍然不能規避法律處罰。”劉艷陽認為,那些以營利為目的進行的內容創作,應當比一般性內容創作受到更嚴格的規范,如經營者在商業宣傳過程中提供不真實的商品相關信息,欺騙、誤導公眾的,可能會被認定為反不正當競爭法規定的虛假的商業宣傳。
據了解,針對無底線擺拍引流行為,有關部門正在行動。
中央網信辦近日發布通知,在全國范圍內開展為期兩個月的“清朗·整治自媒體無底線博流量”專項行動。整治的重點問題包括:自導自演式造假、不擇手段蹭炒社會熱點、以偏概全設置話題、違背公序良俗制造人設和濫發“新黃色新聞”。
公安部自去年12月以來,部署全國公安機關統一開展打擊整治網絡謠言專項行動。截至目前,公安機關累計排查網絡謠言線索8萬余條,偵辦網絡謠言類案件1萬余起,抓獲犯罪嫌疑人1500余名,行政處罰1.07萬余人,開展公開辟謠等4200余次。在公安部近日公布的打擊整治網絡謠言違法犯罪典型案例中,多起擺拍事件赫然在列。
長安大學新聞與傳播專業副教授張娜告訴記者,網絡傳播信源龐雜,謠言常常先于真相抵達受眾。這些虛假短視頻的危害不可小覷,它們散播謠言、誘發網絡暴力、消耗社會信任,需采取有力措施肅清網絡風氣。相關部門應嚴格虛擬賬號的管理,增加虛假短視頻的現實違法成本;明確新聞類、社會紀實類視頻創作和編輯資質,并建立制作者的信用評價機制。張娜建議,完善短視頻內容的分類管理機制,視頻頁面應顯著標明新聞類、紀實類、創作類等字樣,針對不同類別的內容建立不同層級的作者身份和作品內容審核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