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部電視劇冷門破圈!
“考古學,可以讓一個民族的歷史變得更加清晰透明。考古發現,可以補足史料典籍中那些缺失的記載,把歷史的每一個腳印拼湊復原,把中華文明發展的全貌展示給每一個人,展示給世界……”
6月16日晚,伴隨這段貫穿全劇的靈魂獨白,陜西省重大文化精品項目——考古文保題材電視劇《護寶尋蹤》,在法律與正義的勝利中迎來圓滿收官。
這部聚焦考古文保工作者?繁復艱辛日常?與?科學守護文明使命?的現實主義力作,以其?創新的故事題材、精湛的藝術表演、真實的細節呈現,成功書寫當代文化情懷,贏得觀眾與業界?高度贊譽?,實現了?藝術、人文與社會價值的完美統一?。

冷門破圈:收視口碑雙線飄紅
作為國產劇中?罕見聚焦基層考古文保群像?的作品,《護寶尋蹤》收視熱度令人矚目:強勢登頂中國視聽大數據黃金時段電視劇收視冠軍(收視率3.144%,份額13.321%);蟬聯愛奇藝總榜熱搜榜及電視劇熱搜榜榜首、騰訊視頻獵奇劇榜TOP1;貓眼全網有效播放量達2.49億,位列電視劇熱度榜TOP2,成為同檔期最受觀眾歡迎的劇集作品之一。
劇中鮮活立體、生動豐富的角色形象引發熱議。白宇帆、王鶴潤等青年演員的表演廣受喜愛,相關話題頻頻登上熱搜。辛柏青對穆見暉一角入木三分的實力演繹,被網友戲稱“反派美學”;童星出身的王莎莎,憑借善良堅韌的小滿一角成功勵志“逆襲”;姬他飾演的劉樹生,在一口地道“陜普”的“加持”下,被網友熱評為“全劇搞笑擔當”。劇中多位配角的驚艷表現,更是讓這部劇成為口碑黑馬。
“《護寶尋蹤》的題材相對冷門。在該劇創作之初,主創團隊都是抱著表達對考古文保工作者的敬佩,讓觀眾了解考古文保這個行業、理解文化傳承的意義這個信念來開展的。”該劇編劇周宇坦言,“播出后的熱度確實遠超預期。”
《護寶尋蹤》中陜西方言、美食、風土人情等營造的濃郁秦風秦韻,引發了觀眾對陜西的向往,讓這道“熒屏風景”實現了“心之所向”“紛至沓來”的破圈傳播。
隨著劇集的熱播,劇中“秦北大學考古系”的原型——西北大學考古學專業備受考生關注。據西北大學招生辦工作人員介紹,考古學專業作為該校的A+專業,近年來,招生報考率呈現持續增長的態勢。今年高考結束后,該專業的招生咨詢量也居高不下。
與此同時,該劇的拍攝場景地吸引了眾多游客前往。據統計,劇中原型事件的發生地漢景帝陽陵博物院,游客量較往年同比增長45%;“考古十大新發現”漢文帝霸陵也成為近期熱門的文旅打卡地;該劇的主拍攝地韓城,僅5月至6月15日期間就接待國內游客88.4萬人次,較往年同比增長8.92%。
“韓城市推出的‘跟著《護寶尋蹤》取景地逛韓城’系列短視頻,總播放量已超100萬,吸引了許多游客前來‘打卡’。我們還將推出《護寶尋蹤——韓城尋寶》欄目,對韓城境內的國寶文物單位進行宣傳。”據韓城市委宣傳部工作人員介紹,韓城市還將圍繞劇集內容開展一系列文旅活動,通過影視、文旅聯動,多形式展現文化魅力,傳遞文化價值,為社會經濟發展賦能。

熒屏之外:文化價值深度共振
“真實地反映了考古工作的繁瑣枯燥和基層文保工作的艱難不易。”6月17日,該劇的拍攝指導、劇中角色楊青石的原型人物、原西安市文物稽查隊隊長楊宏剛告訴記者,“這部劇播出后,我每天都會接到全國各地文博領域同行的電話,他們對這部劇的真實性、專業性都非常認可。”
《護寶尋蹤》不僅收獲了文博領域專家的關注和認可,其故事性、半紀實性和社會性有機結合的創作手法、現實關懷和題材創新也成為行業和社會關注的熱點。
《人民日報》以《正本清源地講述文物保護故事》為題,刊發了導演惠楷棟的創作心得,介紹了該劇極具現實關懷的創作初心,以及普及法律、傳遞知識的創作追求。
“中國警察網”相關報道高度評價該劇:“聚焦文保工作者們守護文物重器、對抗文物犯罪的曲折經歷;內容緊扣時代主題,深度還原文保工作者步步求實的精神,展現了兩代‘考古人’追尋歷史真相的執著與堅守。”
央視網報道認為,《護寶尋蹤》選擇用紀實手法,展現文物保護的艱辛歷程。劇中的懸疑、刑偵等元素,也為這個故事賦予了更多戲劇性看點。
劇中眾多或深刻或感人的內容表達,點燃了全國觀眾的追劇熱情,引發全民討論。
當穆見暉以講座為名替盜墓活動張目,卻被方堃揭露的劇情播出后,就有觀眾評論道:“盜墓活動對文物的歷史文化價值破壞巨大”“對盜墓和文物倒賣行為決不能縱容!”
當劇情進行到村民農田被破壞,考古隊卻被村民冤枉時,也有觀眾感同身受:“考古和文物保護的工作不僅辛苦而且復雜,不僅要靠考古學家們努力,整個社會的文物保護意識都應當加強!”
“這部劇?宣傳考古價值、打擊文物犯罪的核心目標已基本達成。”周宇表示,“期待它能喚起社會對基層文保員的尊重與關懷,?推動全民文保意識提升,傳播主流價值,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群眾新聞記者 柏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