興平:檢察力量沉下去 服務效能強起來
“老王,今天可算來巧了!檢察院的同志正在綜治辦坐班,咱們這就去把你和侄子的界墻糾紛說清楚。”8月22日,在興平市桑鎮綜治中心,網格員老李拉著糾紛當事人徑直走向“檢察之窗”——這樣高效對接矛盾雙方與檢察力量的場景,在興平的基層治理中已成為常態。
走進興平市綜治中心,12309檢察服務窗口的藍色標識格外醒目。這個占地不足5平方米的服務站,承載著矛盾化解、線索收集、法治宣傳三大職能,更串聯起全市13個鎮(街道)“檢察之窗”的基層觸角。
如何讓“檢察之窗”的服務既高效又長效?興平市檢察院探索出了一套切實可行的工作機制。“我們構建了四定工作法:定點接訪、定人值守、定期研判、定案跟蹤。”興平市檢察院檢察官馬參觀介紹說,通過“固定接訪+預約服務”模式,檢察官下沉基層實現常態化。2023年以來,全市檢察窗口累計接待群眾來訪228件次,實現了“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鎮”。
在數字化浪潮下,興平市檢察院并未止步于線下服務,而是主動搭建線上智慧服務矩陣,讓司法便利觸手可及。在線上,12309中國檢察網、“視聯網”平臺、“檢察之窗”小程序、三級微信工作群組成智慧服務矩陣,形成“線上+線下”無縫銜接的服務網絡。尤其值得一提的是,該院開發的司法救助大數據模型,已導入防返貧監測、低保、殘聯等上萬條數據,通過智能篩查發現救助線索43條,推動數字檢察與基層治理深度融合。
面對基層矛盾類型多樣、需求復雜的特點,精準分類處置成為提升治理效能的關鍵。“我們建立了‘三色預警’機制,用不同顏色標注不同類型的問題,讓處置更有針對性。”馬參觀展示著手中的風險圖譜解釋道,紅色標注多發性詐騙、藍色標注贍養糾紛、黃色標注土地爭議,每類問題都配套“檢察建議+部門聯動+長效監管”的解決方案。針對農村留守老人贍養難題,檢察機關推動民政、司法等5部門出臺《特殊群體權益保障聯動機制》,從制度層面為老人權益筑起“防護墻”。
這種“前端發現-中端辦理-末端預防”的治理閉環,在化解秦某撫恤金糾紛案中得到生動詮釋。當檢察院收到秦某因未領到撫恤金、被迫在村廟棲身的消息后,辦案檢察官第一時間介入,不僅通過支持起訴幫助老人成功追回撫恤金,還主動協調民政部門將其納入特困供養范圍,后續又聯合社區為老人改造居住房屋,徹底解決了她的生活難題。“現在每月都能領到補助,再也不用住廟里了。”秦某握著承辦檢察官的手,眼眶濕潤地說道。
為了讓司法救助覆蓋更廣泛的困難群體,興平市檢察院積極聯動多方力量,與市婦聯、關工委、教育局、工商聯、紅十字會等15家單位簽訂了《司法救助大數據信息共享和社會化救助銜接工作辦法》,打破部門信息壁壘,形成聯合救助合力,為困難婦女群體提供了更全面的幫扶支持。
“每個救助案件都是法治溫度的傳遞,我們不僅要解決群眾的燃眉之急,更要關注他們長遠的生活需求。”在辦理馬某司法救助案時,承辦檢察官吳衛江正是秉持著這樣的理念,除了及時為馬某發放司法救助金之外,還考慮到其家庭的教育負擔,協調教育部門為她的孫子減免學費。這份“走心”的救助贏得了群眾的認可,馬某家人特意送來感謝錦旗,該案也成功入選全省“檢護民生”十大典型案例。
從單個案例的妥善處置到治理機制的系統構建,興平市“檢·綜”聯動機制通過“專業檢察力量+基層治理資源”的深度融合,既發揮檢察機關法律監督的利劍作用,又激活綜治中心統籌協調的樞紐功能。數據顯示,該機制運行以來,基層矛盾糾紛就地化解率提升至70%,群眾滿意度達93%。
“我們要讓每起案件辦理都成為社會治理的助推器。”興平市檢察院檢察長尹涓表示,該院將以12309檢察服務大廳為專業支撐、綜治中心檢察窗口為基層觸角,推動法律監督與基層治理深度融合,讓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實、更有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