銅川市宜君縣堯生鎮推行“巷長制”,促進黨建和村級治理深度融合——“貼心人”讓群眾遇事不煩心
“有事找‘巷長’”,這是銅川市宜君縣堯生鎮車村現在流行的一句話。
“自從有了‘巷長’,村里人有啥事就找他們,十分方便。只要一個電話,‘巷長’便會積極主動地幫助大家解決困難。”11月26日,談及村里推行的“巷長制”,車村二組村民馬彥龍贊不絕口。
基層治理千頭萬緒。為進一步提升鄉村治理水平,今年以來,堯生鎮創新村級治理模式,推行黨建和村級治理深度融合的“巷長制”,因地制宜建立“支部負總責—網格抓服務—巷長抓推進”的鄉村三級分層組織管理體系,將全鎮所轄各村巷道進行編號,從黨員、鄉賢能人、致富帶頭人、有服務能力的村民代表中選出127人擔任“巷長”,全面負責巷內人、事、物、情的日常管理,實現服務全覆蓋、管理無死角。
“我們村轄4個村民小組,共161戶584人,平時村兩委干部根本忙不過來。如今,‘巷長’的加入,不僅壯大了基層組織隊伍,還凝聚了一批具有戰斗力、凝聚力、號召力的骨干隊伍,形成了‘眾人拾柴火焰高’的良好局面。”車村黨支部書記馬興讓告訴記者。
“我們根據村民分布等情況,將全村劃分為4個網格區、15條巷道,每條巷道覆蓋6戶至15戶、設‘巷長’1名,通過‘村干部包片、巷長包戶’的方式,全面管理村莊每條巷、每戶人。”馬興讓介紹,堯生鎮明確“巷長”職責,在每條巷道入口處統一設置“巷長”標識牌,標注“巷長”姓名、管轄范圍以及責任人承諾等信息,并統一配備工作服,著裝上崗。
“老馬,我給你發幾張反詐宣傳的海報,你讓家里人都看一看、學一學。”身穿紅馬甲、佩戴證件的“巷長”馬云山,在車村二組巡村時說。
“我們主要負責宣傳黨的路線、方針、政策,開展鄉村治理、村情民情信息收集、鄉村振興、農村人居環境整治等工作。”馬云山自豪地告訴記者,“群眾選我當‘巷長’,說明他們信任我。作為一名基層黨員,我能為群眾辦些實事好事,心里特別高興。”
在堯生鎮鎮長竇磊磊看來,“巷長”不僅是村民的“貼心人”,更是鄉村治理的“主心骨”。他們依托網格化服務深入群眾,確保政策紅利惠及每一戶。
堯生鎮以“網格化服務,‘巷長制’推進”為依托,送政策、送溫暖、送服務上門,對留守兒童、孤寡老人、殘疾人、脫貧戶、監測戶等定期入戶走訪,講解群眾關心的低保、特困供養、雨露計劃、臨時救助等惠民政策,結合志愿者、“紅袖章”力量,開展清潔院內衛生、代繳生產生活費用及代購生活用品等服務,幫助群眾解決生產生活中的臨時性困難,用實際行動踐行為民服務宗旨,不斷提升群眾滿意度和幸福感。
“‘巷長’服務半徑小,鄰里間有煩心事、鬧心事時,可以隨叫隨到、隨知隨調,起到了潤滑劑的作用。”堯生鎮黨委副書記連偉說。
“巷長制”推行以來,堯生鎮打通鎮村巷三級信息渠道,充分發揮“巷長”人熟、事清、身正、腿勤等優勢,推動矛盾糾紛早發現、早解決,有效提升了矛盾糾紛排查化解成效,全鎮矛盾糾紛初調化解率達97%。這為全鎮高質量發展營造了和諧穩定的社會環境。
此外,“巷長”承擔著安全生產、防汛防火、掃黑除惡、防詐騙等的宣傳、排查、組織、引導、監督等工作,利用入戶走訪等方式,讓各項政策及防范防護知識入戶入心。
截至11月底,堯生鎮各“巷長”已走訪群眾1000余戶,開展服務1500余次,協商解決矛盾糾紛86項,為群眾辦實事好事124件。(記者 屈荔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