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定法庭:用腳步丈量千年古鎮的司法為民之路
子長市安定鎮,自隋唐時期即為邊關要塞,北宋慶歷五年設安定堡于此,元代改為安定縣,自明清沿襲至今。安定鎮境內有多處歷史遺跡,其中,鐘山石窟、寨關山遺址被列為國家級、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歷史悠久、古韻悠長,是一個名副其實的千年古堡、文化古鎮。
子長市人民法院安定法庭于1958年設立于此。多年來,安定法庭深入踐行新時代“楓橋經驗”,以傳承弘揚“馬錫五審判方式”為己任,錨定基層人民法庭多元解紛管理中心、立審執一體化辦案中心和法治文化輸出基地、普法宣傳教育基地建設目標,深度參與社會治理,充分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預防化解矛盾糾紛,努力將矛盾糾紛止于未發、化于無形。
集市里的“法治攤位”
基層人民法庭是法律實踐的第一線,更是矛盾糾紛防范化解的“橋頭堡”。普法宣傳能夠提升群眾的法律意識,對于矛盾糾紛的預防和化解有著積極作用。如何讓普法宣傳切實發揮成效,真正走進群眾心里,讓群眾聽得進、記得住、用得上,成為基層人民法庭做好群眾工作的重要實踐課題。對此,安定法庭認真總結經驗,轉變工作思路,摸索出了普法宣傳新方式。
“這是在講甚著了?”
“薛法官正在講土地承包和流轉的事,你摩托停旁邊來聽一聽,可有用了。”
…………
安定鎮集市前聚滿了群眾,大家一邊手拿宣傳彩頁,一邊聽法庭庭長薛政斌的講解,剛講完一個法律知識點,就有人拉著薛庭長提問:“薛法官,你再說一說那個關于‘女子戶’的事,我們村里和隊里正在弄這個,我們也害不哈、不清楚,娃娃符不符合條件,能不能分上錢。”也有人說:“薛法官,就你剛講的民間借貸,我們家現在也就這么個情況,當時朋友幾個關系好,把我們家錢借走了,現在人也找不見,一點音信都沒有。”……薛法官結合案例一一細心解答,現場氣氛熱烈,問題解決引起共鳴時,掌聲不斷。
這樣的情形在安定鎮屢見不鮮。每逢趕集日、節假日,薛庭長都會帶領法庭工作人員來到集市支起小攤,現場為百姓宣傳、答疑解惑。對于普法宣傳,薛政斌有著自己的“獨門訣竅”。他介紹說,先前開展的普法宣傳,不管是宣傳形式還是內容都比較單一,和群眾生活結合得不夠緊密,導致大家興致平平、參與度不高、效果也有限。后來,他們集思廣益,從三個方面作出了優化提升。一是要讓群眾“感興趣”。法官干警緊密結合實踐,認真研判轄區及當地的受案類型,選取關于民間借貸、婚姻家庭、相鄰權糾紛、侵權責任及“女子戶”(侵犯集體經濟組織成員權益糾紛)等常見、多發案件,進行針對性普法宣傳,只有群眾感覺這類法律規定和自己有關系,講的案例自己身邊聽過、見過,才能讓他們感興趣,聽得進去。二是要讓群眾“聽得懂”。薛政斌督促法庭工作人員必須練好“內功”:不僅自己要把法律條文爛熟于心,更要擅于把凝練晦澀的法言法語轉化為“接地氣”的大眾語言,結合事例對法律、行為和后果生動解讀,讓群眾聽得懂、聽得明白,普法宣傳才有效果。三是要讓群眾“主動提”。在普法過程中,法官干警真切認識到,群眾能主動提出的問題,很可能是日常生活中已經遇到的“真問題”。因此,每當結合案例講完一個法律問題,法庭工作人員就邀請群眾開始“互動式提問”,通過“一問—答”的方式為群眾答疑解惑,努力為群眾“真解決問題,解決真問題”。法庭的同志們按照這個思路嘗試了數次,群眾積極性很高,每次普法都聚滿了人,大家都互動起來,效果非常好。
2024年以來,安定法庭已在轄區的欒家坪街道、安定鎮、李家岔鎮以多種形式開展普法宣傳活動40余次,宣傳內容聚焦群眾身邊問題,讓群眾沐浴晨光、奔走在集市煙火氣中,同時感受到法治溫暖。如今,安定法庭普法宣傳工作實現了從群眾“湊熱鬧”到駐足聽講,再到積極參與的有益轉變,“集市普法”慢慢成了趕集群眾的人氣“打卡點”,受到群眾一致歡迎。
矛盾糾紛多元化解的“橋頭堡壘”
基層是矛盾糾紛多發地,也是人民法庭工作主陣地。積極參與黨委領導下的基層社會治理體系,是人民法庭防范化解重大風險、推進糾紛多元化解實質化解重要方式。多年來,安定法庭持續加強調解制度機制建設,積極將轄區各鄉鎮符合條件的調解組織、鄉賢和個人吸納為特邀調解組織和特邀調解員,大力引進社會力量參與案件調解、審理及判后促執,推進司法公開,節約司法成本,提升辦案質效。
2015年12月,劉某與張某因瑣事發生口角,后雙方發生廝打,劉某之子見其母躺倒在地,后與張某發生沖突,張某經送醫搶救無效死亡。劉某之子因犯故意傷害罪,被判處有期徒刑11年,并賠償附帶民事原告人喪葬費。宣判后,張家提起上訴并要求追究在場劉某家屬的罪行,雙方對立情緒嚴重,矛盾糾紛始終無法妥善解決,形成了信訪案件。這一訪就是9年。
薛政斌庭長到任后,積極配合延安中院,聯動安定鎮政府、派出所、司法所主持調解,經多方努力、釋法明理,最終雙方當事人就死亡賠償金、埋葬費等各項費用達成和解協議,并履行賠償,有效化解了這場僵持9年的矛盾糾紛。
類似案件在法庭日常工作中時常能遇見。210國道白狼城至子長公路改建工程是延安市重點項目建設之一,自2020年9月開工建設受到各方關注,但項目存在管理混亂、項目部頻繁更換勞務分包隊伍及對勞務分包隊伍資質情況審核、把關不嚴,未及時簽訂勞務合同等問題,導致對施工工人權益保障不夠,大大小小經濟糾紛時有發生,影響著施工安全,導致整體工程進度緩慢。
作為轄區法庭,項目施工伊始,法庭庭長薛政斌就要求法庭工作人員對該項目進行重點關注,及時了解施工項目中發生相關情況。為從根本上解決道路修建引起的糾紛,安定法庭積極聯系路涉鄉政府和公安相關部門,避免糾紛進一步激化。經過對糾紛集體研判,安定法庭對項目整體存在風險隱患有了全面了解,分層分步制定了工作方案。
一方面,針對因合同簽訂不規范出現的問題,安定法庭積極聯動鄉政府、司法所,與發包方和施工方溝通,組織司法工作人員和項目雙方法律團隊、工程顧問,對需要簽訂合同的雙方提供專業咨詢、培訓和指導,明確合同簽訂的要點和注意事項,減少合同因工程范圍、質量標準、工期要求、價款支付方式及違約責任等條款出現漏洞引發糾紛。另一方面,及時建立糾紛預警、排查和調解機制,安排專人定期走訪項目工地,了解項目施工中發現可能引發糾紛的隱患點。發現問題立即組織發包方、施工方及相關專家進行多方現場調解,依據合同條款和事實情況,提出解決方案,促使雙方達成和解。
在該項目某標段施工過程中,因地下管線遷移問題導致工程出現短暫停滯,施工方要求發包方追加費用,發包方則認為這屬于施工方前期勘察不力所致,雙方各執一詞,互不相讓。了解情況后,安定法庭委派調解團隊迅速介入,經過現場調查和分析,并據此召集雙方協商出了一個雙方都能接受的費用分擔方案,通過及時定分止爭,使得工程得以順利復工,避免了糾紛的升級。
同時,在征地拆遷和外部環境協調方面,積極會同當地政府、司法所下鄉開展政策和法律宣講,通過提前做好規劃和宣傳工作,與當地村民充分溝通協商,講明政策、釋明法律,避免因修路征地拆遷賠償問題引發系列糾紛。
通過一系列工作舉措,該項目涉道路修建工程糾紛發生率顯著降低,整體工程建設順利進行,重要路段已基本貫通。據統計,在實施訴訟源頭治理工作后的一年內,不僅施工方與發包方之間合作關系得到了明顯改善,為工程的順利完工爭取了寶貴時間,也為政府節省了大量糾紛處理成本,提升了工作效能。這些,只是安定法庭多元解紛工作機制運行過程中的縮影。
近年來,安定法庭積極延伸司法職能,將司法觸角延伸到村組、街道,以多元解紛工作站為前站,選派專業審判人員駐點指導和參與調解工作,為群眾提供家門口的優質高效司法服務。2023年,安定法庭已與轄區內司法所、派出所、交警大隊、調解組織、保險公司等建立聯動機制,形成“法庭+部門+調解員”多元解紛新格局。自聯動機制建立以來,法庭累計化解矛盾糾紛540件,有力維護轄區和諧穩定。
群眾指尖上的“便民法庭”
高效便捷的司法服務離不開科技賦能。安定法庭轄區輻射3鎮1街道,共有49個行政村,5.4萬居民,768平方公里的轄區內溝壑縱橫、地廣路遠,交通不便。如何減輕群眾訴累,提升訴服質量,讓群眾享受到便捷、高效、優質的司法服務顯得尤為迫切。對此,安定法庭積極搭建“線上+線下”一站式便民服務平臺,充分運用信息化手段融入訴訟活動當中。特別是得益于延安中院主導研發的“碼上法庭”微信小程序,自平臺運行后,安定法庭看到了便民訴訟的巨大優勢,積極向社區、村委和調解組織推廣宣傳和操作演示,讓群眾擺脫地域鴻溝、數字鴻溝和信息鴻溝,享受“一步路也不用跑、一分錢也不用花”的掃碼解紛新體驗。
“‘碼上法庭’很實用,我們這窮鄉僻壤的地方,反映的問題這么快就能解決,太好了!”劉某說。
“ 這么點小事,勞煩你們一趟,給你們添麻煩。”張某笑著說。
…………
幾日前,安定鎮三十里鋪村村民劉某整修窯洞滴水沿時,鄰居張某認為劉某家的滴水沿設計存在問題,會導致雨水流進自家院落,雙方產生糾紛并多次協商未果。于是,在村黨支部書記的推薦下,張某通過“碼上法庭”向子長市人民法院安定法庭反映了此事。在接收到線上調解申請后,安定法庭干警立即趕往涉訴糾紛地實地勘察并現場調解,依法依理站在當事人雙方各自立場全面考慮,向當事雙方擺事實、講道理,耐心開導。最后,雙方同意心平氣和地坐下來接受調解,在法庭干警的見證下達成協議握手言和,順利化解了這場鄰里糾紛。2023年以來,安定法庭已邀請50名調解人員入駐“碼上法庭”后臺,開展線上調解250余次,矛盾糾紛化解率56% 。
守護古化石遺跡的“司法哨所”
安定法庭轄區內不僅有著多處歷史遺跡,廣袤的山地中還蘊藏著豐富的古化石資源。古脊椎動物化石,是不可再生的地質遺跡資源,對于探尋生物演化規律、研究當地遠古時期地質構造、氣候環境等方面有著極為重要的科研價值、歷史價值和社會價值。這一化石資源又在民間被稱為“龍骨”,據傳有藥用價值。受利益驅使,一段時間以來,轄區盜掘、販賣古生物化石違法行為猖獗。坐擁這些珍貴資源,安定法庭當仁不讓承擔起了守護骨化石遺跡的神圣職責,2022年以來,共依法收繳骨化石1.6噸。
2022年臘月,李某幾人酒后便打起了盜掘販賣“龍骨”的主意,他們隨后盜掘了500多公斤化石,并在某短視頻平臺上販賣,共獲利6.2萬元,后被公安機關捉拿歸案。經過法院審理,4名被告人以盜掘古脊椎動物化石罪判處刑罰并處罰金。當宣讀完判決書,給予刑罰后,李某追悔莫及地向法官哭著訴說:“俺只以為跟挖藥材一樣,哪‘害哈’這是犯罪啊!”
這句話深深刺痛了薛政斌的心。守護好化石資源,光靠發揮審判職能還遠遠不夠,更重要的是在前端發力,向轄區群眾科普“龍骨”的重要價值,做好提示說明,才是預防犯罪的關鍵所在。如果群眾的心里都裝著法律,有了敬畏,那么違法犯罪自然就少了。就這樣,安定法庭干警以該案為典型案例,抓緊時間做好宣傳手冊和展板,將普法地點延伸到了鐘山石窟、寨關山遺址等古跡前,為村民、游客開展資源保護專項普法宣傳。經過一段時間的努力,如今轄區內盜掘古生物化石案件較之往年明顯下降,還有群眾在礦邊上看見帶骨頭印的石頭,主動來法庭詢問,普法效果得以顯現。
為民服務的腳步永不止步,公正司法的使命永記在心。安定法庭將以“如我在訴”的意識融入審判執行工作中,深入開展巡回審判,持續推進多元解紛,辦好每一件事關民心向背的“小案”,用法治力量服務和保障好轄區群眾發展安全、社會安定、生活安寧。(李志勇通訊員劉軍 劉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