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處“生態傷疤”重新披上綠裝
“以前這里是黃土裸露的采石坑,現在種上了油松,鳥兒都回來了。”在陜西省延安市洛川縣廂寺川國有生態實驗林場,護林人員指著眼前的47.5畝林地說。
這片全市首個“檢察公益生態修復基地”,曾因盜伐林木滿目瘡痍,如今已成為“警示教育+生態修復”的典范。發生如此改變的背后是堅實的司法保障。
近年來,洛川縣人民檢察院充分發揮檢察監督職能作用,以法治為武器,為洛川的生態安全筑牢堅實屏障,用實際行動書寫著生態保護的精彩答卷,實現了“檢察藍”與“生態綠”的交相輝映。
洛川蘋果產業發達,每年會產生大量修剪下來的果樹枝干,部分村民采用傳統土法燒制木炭。由于燃料不完全燃燒,導致含有大量二氧化硫、煙塵的廢氣未經任何處理直接排放到空氣中,給當地生態帶來嚴重隱患。
面對這一問題,洛川縣檢察院打出了“技術檢測+行政磋商+跟進監督”的組合拳,憑借先進的檢測技術,精準鎖定非法木炭窯的污染證據;通過與相關行政部門積極磋商,凝聚整治合力;持續跟進監督整改情況,確保整治效果長效持久。
為提升辦案效率,洛川縣檢察院將數字檢察思維與辦案思維深度融合,創新舉措突破“數據壁壘”,全方位推進數字檢察工作高質效發展。
走進洛川縣檢察院生態環境指揮中心,大屏幕上實時顯示著縣域內重點區域的監控畫面,如同一張嚴密的“電子網”,將一切盡收眼底。
這個于2023年建成的指揮中心,堪稱智慧辦案的中樞,通過車載視頻平臺搭配單兵設備、執法記錄儀、無人機等前端設備,實現了遠程協調、智慧辦案的“可視化”治理,讓檢察工作邁入了數字化、智能化的新時代,也成了實現環保、公安部門執法信息共享的綜合平臺。
“車載云臺能360度旋轉,提前對周圍環境作出預判,就像給我們的辦案人員裝上了‘千里眼’;執法記錄儀實時傳輸畫面,哪怕是息屏狀態也不影響錄音錄像傳輸功能,所有設備都帶經緯度定位,不管涉案地點多偏僻,我們都不會再找不到。”洛川縣檢察院檢察技術負責人趙玉玉介紹起這些設備,眼中滿是自豪。
而2022年底建成的公益訴訟檢測實驗室,則為辦案裝上了“科學引擎”。實驗室里,17套檢測設備整齊排列,可開展土壤水質污染、食用油品質、食品安全、噪聲等多項檢測。
“以前靠腳量、眼睛看,現在科技手段讓我們精準鎖定案件辦理重心。”辦案檢察官李曉民感慨道。
生態保護是系統工程,不僅需要科技賦能,更需多方協同發力。近年來,洛川縣檢察院積極構建起“縱向聯動、橫向協同”的生態保護網絡,全方位、多層次守護著洛川的生態環境。
在縱向聯動上,洛川縣檢察院深化執法司法協作配合,聯合縣林長制辦公室建立“林長+檢察長”“河湖長+檢察長”協作機制,與政協建立“提案+檢察建議”銜接機制,通過信息共享、線索移送、聯合督辦,實現了司法監督與行政履職的同頻共振。
橫向協同上,跨區域協作打破了“一畝三分地”局限。2024年,洛川縣檢察院與銅川市宜君縣、渭南市白水縣檢察院聯合出臺《黃河流域北洛河生態環境資源保護工作機制》,建立“線索互通、辦案協同、成果共享”模式。
“不僅要讓違法者承擔法律責任,更要讓受損生態得到有效修復,這才是生態環境檢察履職的終極目標。”洛川縣檢察院檢察長關向生說道。
從北洛河畔隨風搖曳的蘆葦,到蘋果園里掛滿枝頭的碩果;從檢測實驗室里精準的數據,到跨區域協作堅定的步伐,洛川縣檢察院用實際行動交出了一份亮眼的成績單。
2022年以來,該院累計推動解決了生態環境和資源保護等專業領域案件79件,督促修復、挽回被損毀林地、耕地327.4畝,督促清理各類違法堆放生活垃圾5660余噸,追繳生態修復費用18.04萬元,讓廂寺川林場、洛河河堤等23處“生態傷疤”重新披上綠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