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康市實施路政執法“派駐制”改革5年來——管養力量下沉 治理效能提升
5月15日清晨,安康市公路局嵐皋公路段道班養護工人張軍開著巡查車行駛在蜿蜒的山路上。張軍每天要巡查30公里路段,得時刻盯著路面和邊坡。當巡查車行至K1092+500路段時,幾塊散落的碎石引起了張軍的注意。他停下車,一邊清理路面,一邊掏出手機聯系路政執法人員:“邊坡有零星落石,已初步清理,請路政核查。”
不到10分鐘,駐段路政中隊長李宇博便帶著路政執法人員趕到現場。他們仔細檢查邊坡穩定性,確認無進一步塌方風險后,在系統里錄入處置情況。“以前,這種小問題可能拖半天才有人管,現在路政執法人員就駐在縣段,隨時能聯動。”張軍說。
地處秦巴山區的安康市,1277公里的國省干線公路穿行在崇山峻嶺之間。“這里地質條件復雜,滑坡、塌方等災害頻發,公路養護困難,路政執法更是難上加難。過去,路政執法力量集中在市、縣兩級,道班養護工人發現涉路問題后,要層層上報。等路政執法人員趕到現場,小問題有可能已經釀成大事故。”安康市委編辦副主任歐陽前勇說。
2020年,安康市啟動路政執法“派駐制”改革,將安康市路政執法大隊103名路政執法人員整建制下沉至10個縣(區)公路段,與道班養護工人同吃同住同巡查,構建起“巡查發現—即時通報—協同處置—跟蹤反饋”的全鏈條機制。道班養護工人兼任路政信息員,路政執法人員駐點辦公,實現了管養力量的有機統一。
在旬陽公路段,記者跟隨由路政執法人員和道班養護工人組成的聯合巡查組上路體驗。旬陽路政中隊長李靖的執法記錄本上,記錄著本月處置的8起路損案件,平均響應時間僅20分鐘。
“過去發現涉路案件,道班養護工人管不住,路政執法人員趕不及。現在通過路政執法‘派駐制’,路政養護聯合巡查,有力維護了路產路權。”李靖說。
改革帶來的不僅是效率提升,還催生了治理方式的創新。安康市構建起立體監管網絡,以“人防+技防”“白天+黑夜”“流動+固定”相結合的方式開展流動治超工作,加強安全監管,及時收集車輛信息、貨源地、目的地,對違法超限車輛駕駛員進行批評教育,責令消除違法行為;對超限車輛進行溯源調查,追查裝載源頭,全面壓實企業主體安全責任,保證出廠車輛不超限超載,從源頭杜絕非法運輸行為。與此同時,安康市積極為沿線企業、農戶辦理涉路許可事項,開展涉路施工監管、橋下空間整治等專項活動,有力維護了路產路權,讓群眾腳下的路更安全通暢。
數據顯示:路政執法“派駐制”改革實施以來,安康公路涉路案件響應時間從8小時縮短至40分鐘,路產損壞追償率提升至96%,道路優良率連續3年超95%。此外,通過“道工預前聯系+路政上門服務”模式,累計減少群眾跑腿1.2萬次,涉路施工許可滿意度達98.7%,每公里管養成本降低15%。
“路政執法‘派駐制’帶來的不僅是隊伍的改變,還是治理理念的革新。我們將探索建立AI智能巡查系統,建立山區公路管養標準體系,為秦巴山區交通治理提供可借鑒的經驗。”安康市公路局副局長姜德軍說。(記者 齊珂雨;通訊員 張輝 吳家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