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建共治共享:福建廈門“最強大腦”守護平安無微不至
“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格局。加強社會治理制度建設,完善黨委領導、政府負責、社會協同、公眾參與、法治保障的社會治理體制,提高社會治理社會化、法治化、智能化、專業化水平。”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摘自《黨的十九大報告》
工作筋絡全面打通
在福建廈門,冬季的天氣略顯冷硬,開元街道陽臺山社區“小喇叭”義務巡邏隊的大媽們依然熱情不減。早上8點,她們到社區打完卡,就開始了長達1個多小時的巡邏工作。
大媽們走到書院時,靠近鐵路公園的一處圍墻的裂縫引起了她們的注意,走進一看,裂縫足有六七十米長!大媽趕緊拍照,在微信群里將此事上報給社區。社區到實地查勘后發現此事不在其處理范圍內,馬上上報至已接入廈門市公共安全管理平臺的網格化平臺。很快,思明區建設局工程隊的工作人員便前來施工了。
陽臺山社區綜治工作人員胡娟娟告訴記者,圍墻一邊是人行道,一邊是公園,若不是巡邏隊及時發現,平臺第一時間處置,后果不堪設想。
能實現在第一時間內處理完此事,得益于廈門公共安全管理平臺在全國率先建立的“縱橫聯動協同治理”機制。6個行政區,67家單位的公共安全管理力量統籌整合,市、區、街道、社區四級聯動,政府與公眾內外貫通協作共治,快速高效處置風險隱患和突發事件,綜合治理重大安全隱患。
廈門市公共安全管理平臺是借助“互聯網+”、物聯網、大數據等科技手段,建成的集數據融合、業務協同于一體的城市公共安全管理平臺。它還有一個更響亮的名字——“最強大腦”
有63.2萬志愿者注冊的“廈門百姓”App只是“最強大腦”的前端之一。除了志愿者主動將可疑情況拍圖上報,待部門核實外,平臺還可將“廈門百姓”App群防群治力量進行定位,掌握他們的實時位置和活動軌跡。當有警情發生時,可以像打車軟件平臺那樣,就近“派單”,提高志愿者“搶單率”的同時,也提升警情的處置速度。同時,志愿者所有有效的服務行為都會有相應的積分,并會被納入個人誠信體系。
作為“廈門百姓”App的指揮中樞——“最強大腦”構建在政務專網上,后臺設置在廈門信息中心,前端延伸到全市政府、公共服務企業等73個部門,直接對接110警情、陽光信訪、數字城管、各區網格化平臺等39個專業系統,這是全國首個“工作筋絡全面打通、數據信息高度融合、指揮調度暢通高效”的公共安全管理平臺。
帶來的不僅是一種轉變
公共安全管理平臺的建立,帶來的不僅是一種轉變——從政府單一治理向社會共建共治共享,從應對性向預防性根本性轉本。它還凝聚起一代又一代“新廈門人”的歸屬感,體現著城市治理者擅于創新的智慧,和值得點贊的親民情懷。
高殿社區是廈門島內最大的社區,也是最大的城中村,一批批外來人口的涌入改變了社區人口的構成,近17萬人中,外來人口約有15萬人。這是一個城市化進程中人口“倒掛”的典型社區,卻是整個湖里區發案率最低的社區。
記者在高殿社區采訪居委會副主任張俊強時,他手邊的對講機響個不停:“嘟!XX商貿的消防隱患已經消除”“嘟!XX號樓換了租戶”……這些不停更新的信息同時也匯入了廈門市公共安全管理平臺,成為信息閉環中的重要組成部分。
在張俊強看來,這些透明的信息就像一張無形的網,形成的威懾力讓“壞人”不敢進來,進來也不敢亂來。
這些信息的采集者和隱患的排查員,大多是外來人員。如何調動這些外來人口持續參與社區管理?高殿社區又是怎樣完成之前人人說“非常差”,到現在大家都覺得“非常好”的蛻變過程?張俊強講起了一件往事——
2006年,張俊強剛來到高殿社區工作時,這里的治安和消防安全并不樂觀。每當發生火災時,社區工作人員無法第一時間得知;體型龐大的消防車遇上交通擁堵時,難以通暢到達現場,往往錯過了救援的最佳時機。
為了改變當時的局面,2008年,張俊強受社區黨委委托,組建了義務消防隊和治安巡防中隊,截至目前,這兩支軍事化管理的隊伍共有隊員80人。在此基礎上,張俊強還牽頭培訓發展了達9000余人規模的平安志愿者隊伍,外來人口是重要的組成力量。
平日里,他們24小時不間斷地在街邊小巷巡邏;當火災發生,他們在專業消防人員趕來之前,第一時間趕往現場先行救援;當臺風等其他災情出現,他們義不容辭奮戰在第一線。
面對一個接一個迎面而來的工作,張俊強如何做到11年如一日的默默堅守,用雙腳丈量高殿社區6平方公里的平安?
作為土生土長的高殿人,張俊強目睹著改革開放30多年來,持續進行著的人口跨地域大規模流動。外來人口對城市的貢獻和生存的尷尬,都落在他的眼里。
張俊強一直在思考,當生在高殿長在高殿的第二代、第三代外來人口成長起來,他們接觸的是廈門習俗,聽的是閩南話,但如果發現自己和真正的高殿人的待遇并不一樣時,他們會如何看待自身,又如何熱愛這片土地?對高殿本地人來說,把外地人口留下來,房租的收入才能保證,蒸蒸日上的企業才能持續發展。因此,把外來人口服務好,把他們的權益保障好,至關重要。
如何保障?要做到社區群眾安居樂業,盡可能地不被潛在的安全隱患威脅到生命和財產安全。
如何更好地保障?那就是讓外來人口以主人翁的身份,在廣度和深度上更多地參與社區治理。
如今,廈門公共安全管理平臺成為實現這個目標的重要載體。
這個寒冬不那么冷
這里24小時燈火通明,值班長、接警員、視頻巡查員輪班值守……日前,走進公共安全管理中心所在地的廈門市公安局指揮情報中心大樓,幾百塊藍光閃閃的顯示屏和熱火朝天的工作氣氛帶來了的陣陣暖意,讓這個寒冬顯得不那么冷。
下午5時許,正處于下班高峰期前,大廳中間巨大無比的屏幕墻上顯示著全市各個重要交通要道的實時交通情況。
指揮臺上的兩塊屏幕引起了記者的注意。上面滾動顯示著當天的警情數據:今日電話總數、刑事警情、交通狀況等,數據不斷匯集到中心的后臺數據庫;每小時的接通電話數也以柱狀圖標示出來,并實時更新,與各公安警種,以及衛生、城管、環保等聯動力量保持最高效、快速的聯動,隨時應戰。
“我們可以隨時調取全市3000多個監控探頭,有專門的視頻巡查員負責盯監控畫面,及時發現交通擁堵的節點,并通知交警部門到場處理,保障道路通暢。”廈門市公安局指揮情報中心主任杜昌營指著眼前的視頻巡查工位向記者逐一介紹道。
至于廈門市為何要充當第一個吃螃蟹的“勇士”,探索搭建走在全國前列的城市公共安全管理平臺,杜昌營的分析很好地解答了這個問題。
“公共安全是一個全球性的課題,經濟越發達,社會越進步,社會大眾對安全的需求就越迫切。近年來,一些城市先后發生了嚴重的個人極端暴力、危險品倉庫爆炸、踩踏事件、山體滑坡等一系列慘痛事件,不僅造成了重大的人員傷亡和經濟損失,同時也暴露出政府在公共安全管理上存在的風險信息采集不全面、共享不充分,風險預警不精準、不及時,部門協同、風險化解不到位,應急處置不科學等深層次的問題。”杜昌營告訴記者,廈門市在搭建城市公共安全管理平臺時,就致力于解決這些問題,通過實現部門間數據共享和深度挖掘,及時發現苗頭性、隱患性問題,實現公共安全治理從事后處置向事前預防、事中監管的轉變,和對城市公共安全風險的實時感知、預警。
【記者手記】
在廈門采訪的幾天里,記者仿佛置身于一個前沿的互聯網生態圈,社會治理的每一個角落都在傳頌著“開放、平等、協作、分享”的互聯網精神。多年培育、旺盛生長的基層志愿者資源和治理者的頂層設計無縫對接,一幅“社會化、法治化、智能化、專業化”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格局藍圖在眼前緩緩鋪開,讓人們對廈門的明天充滿期待!(記者趙忻 蔡開元 葉小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