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新,讓矛盾糾紛多元化解更及時
積極探索“楓橋經驗”本土化,開展完善矛盾糾紛多元化解機制試點工作,著力推進市、縣(區)、鄉(鎮)三級聯動矛盾調解模式,落實分級管理、領導包案制度,建立行業性人民調解委員會,引導社會力量參與調解,保證各地、各領域的矛盾得到及時有效解決,為打造綠色城市,建設幸福西寧營造和諧穩定的社會環境……這是西寧市委、市政府針對基層人員構成復雜、矛盾隱患突出、管理治理難度較大等問題,根據中央、省綜治辦關于“矛盾糾紛多元化解創新項目”工作要求打出的一套更親民,更卓有成效的“組合拳”。
青海省西寧市委政法委綜治一處處長仲玉勝告訴記者,目前西寧市通過強化分析預警能力、落實追蹤督辦責任、完善協調化解機制等措施,在醫療、交通、勞動、物業、旅游和集貿市場等這些矛盾比較突出的領域建立了行業性專業性人民調解組織,人民調解的組織網絡和工作領域不斷夯實。
綜治工作“六張網”讓糾紛不出街道
走進西寧市湟中縣多巴鎮康川新城,干凈的街道,亮麗的小區環境,讓人眼前一亮。
然而這讓人羨慕的居住生活環境可不是新城初建時就有的,“新城建設初期,因為施工質量問題,群眾與開發商頻繁交涉,雙方矛盾不斷。房屋竣工,大家開始爭相裝修,每天有800到900戶裝修的住戶,隨之也引發了不少矛盾。”康川街道辦事處黨工委書記莫彧功談起新城初建時的工作時笑著搖頭。
的確,不滿開發商建筑工程質量、房屋集中裝修糾紛、抵觸物業收費管理、不能適應樓房新生活……從初建到入住,隨著搬遷工作的不斷深入,矛盾糾紛也在不斷發生變化。
從農村的莊廓、宅院搬進城鎮的小區樓房,從農村生活進入城市生活,這種生活環境、生活習慣上的改變,讓很多人開始不適應,矛盾馬上就開始凸顯。莫彧功笑著總結入住初期部分居民的生活狀態。
從新城建設初期,康南街道辦預判了矛盾糾紛的發展形勢,一開始就把社會管理工作擺上了黨政重要議事日程,排在各項工作之首,通過幾年的不斷摸索、不斷改進,形成了現在比較完善的綜合維穩管理體系— —“六張網(組織體系網、輿論宣傳網、服務管理網、安定團結網、群防群治網和治安防范網)”,保證了新區社會秩序的和諧穩定發展,這其中的“組織體系網”,在新區矛盾糾紛化解的工作中起到了很關鍵的作用。
街道辦事處成立綜治工作領導小組,設立綜治中心、矛盾糾紛調處中心和信訪辦公室,下屬3 個社區各自成立維穩工作站、調委會和矛盾糾紛調處領導小組,選拔黨員、退休干部等有工作能力的21名居民組成調解員隊伍,康川新城逐漸形成了主要領導總體抓,分管領導直接抓、社區居委會主任親自抓,社區所屬黨支部書記具體抓的矛盾化解組織體系網。
莫彧功說,從街道辦到各社區,從主要領導到各個調解員,都將矛盾糾紛化解作為重點工作來抓。調解員發現、上報矛盾,矛調中心分析研判矛盾,調委會落實調解矛盾,對矛盾隱患的發生做到了早安排、早檢查、早落實,確保每件矛盾有人抓、有人管,保證了“小事不出大區,大事不出街道,矛盾不上交”。
“1496”矛調驛站讓矛盾不出村子
西寧市大通回族土族自治縣 有個“1496”矛調驛站,你知道嗎?可別小看了這個驛站,它可是實實在在的小驛站,大作用。
你可能會問,啥是“1496”?記者了解到,“1496”,寓意“有事就了”。“1”,代表每個村(社)建立一個規范的矛盾糾紛調解室;“4”,為“遇四說事”調解工作法,即明確每月逢4、14、24日為村(居)民訴求說事日,現場解決村(居)民的矛盾糾紛,與“遇事說事”的諧音及調解矛盾的原則不謀而合;“9”,表示要重點解決的廣大群眾在婚姻家庭、鄰里關系、村務管理、權益保障、人身損害、房產物業、經濟借貸、土地糾紛、生產經營等9 個重點領域的民間矛盾隱患和糾紛;“6”,由鄉鎮和村(社)干部、司法行政人員、法律顧問(律師)、村警、退休老干部和有威望的老人等“六大員”組成的專兼職結合的調解工作隊伍,即“遇四說事”說事小組。
近年來,隨著市場經濟建設的不斷發展,體制改革的不斷深入,一些深層次的社會矛盾和社會問題日益突出,尤其在改革最基層的鄉鎮、村社的矛盾呈現增多、加劇的趨勢。“1496”矛調驛站是大通縣在2016年初,按照省、市綜治辦的要求,在7 個鄉鎮、村(社區)實施的以“1469”調解路子為主要建設內容的“矛盾糾紛調處驛站”試點項目,夯實了基層矛盾調處工作基礎,健全完善了各項工作流程和工作制度,妥善處理了基層最廣大人民群眾的小糾紛、小隱患,為維護全縣社會穩定大局發揮了積極作用。
談起“1496”矛調驛站的效果,大通縣委政法委副書記刁玉梁講了一起調解過的糾紛。今年2月初,大通縣朔北藏族鄉代同莊村的一家人,因為婚姻生活中的瑣事,矛盾越來越深,夫妻雙方的情緒都開始出現了較大的波動,有可能發生更嚴重的事情。社“六大員”組成的“遇四說事”小組成員得知情況后,一刻也不敢耽擱,來到這戶人家里,通過身邊的典型案例曉之以理、動之以情,耐心調解勸說。經這么一調解,夫妻雙方對彼此的態度都變了,也認識到了自己的錯誤,原本已經激化的矛盾被徹底平息,一場婚姻鬧劇就此收場。
刁玉梁告訴記者,通過對苗頭隱患早發現早控制,矛盾糾紛早排查早調處,敏感問題早教育早防范,“1496”矛調驛站及時有效將各種矛盾糾紛化解在基層一線、解決在萌芽早期,做到了矛盾糾紛不出村、不上交,為全縣乃至全西寧市的社會和諧穩定打下了堅實基礎。記者了解到,自建立“1496”矛調驛站,大通縣7個試點地區矛盾糾紛調處成功率均達100% 。
專業性人民調解組織讓群眾訴求就地解決
以前從事勞動仲裁工作的毛增青,退休后應聘到西寧市城中區醫療糾紛人民調解委員會任主任,在這里工作已經一年半了。在這里,她的主要工作就是調解各種情況的醫療糾紛,盡管非常辛苦,但她也享受到了人民調解工作帶給自己的快樂。
毛增青所在的西寧市城中區醫療糾紛人民調解委員會,是我省首家醫療糾紛人民調解委員會,作為第三方調解機構具體負責轄區內醫療糾紛的調解工作。在城中區,有5家省級醫院,3家市級醫院、6家民營醫院,各級各類醫療機構總計有135家,是西寧市醫療機構相對集中的一個區。但是,在給市民看病就醫帶來便利的同時,醫療糾紛也總是不斷。
毛增青告訴記者,以前出現醫療糾紛的問題,基本上都是通過醫院設立的醫療糾紛調解辦公室解決,但作為醫院內設機構,公信力自然是不夠的,所以患者都不太愿意聽取建議,醫患矛盾根本得不到有效解決。現在,醫療糾紛人民調解委員會的成立,對于醫院和患者都帶來了很多便利。醫調委作為第三方機構參與調解工作,患者對這里還是有信任感的,加上背后強大的“智囊團”支持,醫患雙方的糾紛很快就能有定論。一般的醫療糾紛,調解后都能就地達成一致意見解決,重大疑難的糾紛,經過專家團隊的聯合調解,也能在很快時間內得到妥善化解。
西寧市城中區司法局副局長劉延萌告訴記者,醫療糾紛調解工作需要較強的專業性,因此醫調委公開面向社會招聘了3名退休的有調解經驗的法律工作者和醫政工作者為專職調解員,同時還成立了由30名法學、醫學等領域專家組成的法律和醫學專家庫,作為醫調委調解工作的“智囊團”,對重大疑難醫療糾紛“把脈問診”,為醫療糾紛的調查、評估和調解提供專業技術咨詢服務。(記者 王宥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