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積極探索推進家事糾紛多元化解機制的完善
新時代·新征程·新篇章
——2017年全省政法工作亮點回眸
大型主題報道
【認真履行新時代政法工作職責使命】
核心提示
家和萬事興。婚姻關系是倫理性極強的關系,妥善處理好婚姻家庭等家事案件,是社會健康和諧發展的需要,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需要。在過去的一年里,河南省積極探索推進家事糾紛多元化解機制的完善,特別是總結提升新鄉市“家事糾紛調解室+專業家事審判庭+多元社會力量參與”的柔性家事審判模式,取得了顯著成效,將家庭糾紛化解在萌芽狀態,維護了社會和諧穩定。
家和萬事興
河南積極探索推進家事糾紛多元化解機制的完善
強化頂層設計
以部門聯動為依托構建多元化解平臺
2016年9月28日,省法院與省綜治辦聯合下發《關于深入推進家事糾紛多元化解工作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在全省構建多元化解平臺。《意見》要求,設立家事調解室,爭取源頭化解家事糾紛;充分發揮人民調解組織的作用,幫助化解家事糾紛;當地政府撥付專項經費,提供財政支持和保障;各級法院與當地政法委、綜治、婦聯等部門聯動,將家事糾紛調解工作納入到平安建設績效考核中;社區成立家事調解室,積極化解家事糾紛。
2017年,最高院牽頭15個部委出臺《關于建立家事審判方式和工作機制改革聯席會議制度的意見》后,河南省及時建立了家事審判方式和工作機制改革聯席會議制度,推動與各部門的溝通合作,明確職責任務分工,推進家事糾紛多元化解機制的完善。同時,還將“繁簡分離”改革措施納入家事審判,對調解不成進入訴訟程序的家事糾紛通過繁簡分流措施實現“簡案快審、繁案精審”,讓群眾能把因調解用去的時間及時在簡便的法律程序上彌補回來,切實讓群眾有獲得感。
黨的十九大召開后,面對新時期新要求,河南省以黨的十九大精神為指引,將家事審判改革、訴調對接多元化解和抓基層黨建工作結合起來,提出了“黨建先行凝聚合力、提升多元化解實效”的要求。新鄉市中級人民法院作為家事審判改革試點法院在全市兩級法院采取選派“百名黨員法官入駐百個家事調解組織”的“雙百”措施,要求派出的黨員法官在調解組織中建立黨小組制度,以黨建為抓手,凝聚家事調解組織的向心力、提升戰斗力,在解決各類家事矛盾糾紛的同時,向基層和廣大群眾宣講黨的十九大精神,從而提高家事調解員的積極性,形成強大的社會合力,使新鄉家事審判改革的頂層設計不斷趨于完善且始終保持創新的良好態勢。
在具體工作中,新鄉市兩級法院與轄區基層組織建立網格聯絡點,設立社區(村委)家事調解室,建立訴前調解臺賬,委托基層組織調查和調解;滎陽市、開封市祥符區發揮民調組織作用;焦作市建立專項經費保障制度,并將此項經費納入同級財政預算;襄城縣、焦作市將家事審判工作納入到綜治辦平安建設考核中。

家事審判法官與當事人溝通
完善工作機制
以心理疏導為輔助為當事人“把脈問診”
新鄉市的張某某與原某結婚多年,平時兩人婚姻關系比較穩定。然而,2017年年底的一天,張某某卻將丈夫原某訴至法院,要求離婚,原因是原某整天喝酒不顧家。原某獲悉后很是痛苦。
案件調解中,原某抱怨法院多管閑事,并抖出家底兒:“日子沒法過了,弟弟患尿毒癥,俺爹得了癌癥,現在老婆又鬧離婚,我快瘋了。”
看到這種情況,調解員及時聯系心理咨詢師一同對原某進行心理疏導。心理咨詢師發揮專長,對原某展開“話”療,力勸其和妻子一起扛起這個家。幾番“心理按摩”式的話語疏導之后,雙方都痛哭流涕,最終達成和解協議。
新鄉市中級人民法院民四庭副庭長、家事法官李榮軍說,從2015年家事審判改革之初,他們便引入心理咨詢機制,組建專業心理咨詢師調解員團隊,開展心理診療服務,目前聘請心理咨詢志愿者40人、婦女工作者30余人。新鄉市兩級法院均建立了從訴前到訴中直至訴后的全程心理疏導機制。專業人辦專業事,心理咨詢師的參與讓調解效果得到了明顯提升。
新鄉市兩級法院還通過建立家事審判微信群,采取微信“掛號”、郵箱“問診”、專家“治病”的創新措施,極大地提高了家事審判工作的效率。如新鄉縣人民法院建立由審判法官、律師、心理咨詢師、轄區公安民警以及各村鎮、社區調解員等人員組成的微信群,對發生在村鎮、社區的各類家事糾紛,及時在微信群中“掛號”。對一般家事糾紛,由法官、心理咨詢師等人通過郵箱發送相關法律條文和心理指導建議,進行初步“診斷”。對復雜疑難糾紛,邀請專業人員進行精準“治病”,經調解對瀕危婚姻進行修復挽救,對“死亡”婚姻依法判決,對發生家暴事件的通知公安機關聯動,提前介入,堅決防止“民轉刑”案件的發生。
全國人大代表買世蕊和新鄉市婦聯原主席唐艷青專程參與調解一對80后年輕小夫妻的矛盾,成功挽救和修復了他們的婚姻,得到了當事人的一致稱贊。這些定向分類、分層調解、專項疏導和及時回訪等方式,穩固糾紛化解效果,形成符合法律規定、富有家事糾紛調解特點的有效機制。

依法調解,公平公正
打造精英團隊
以審判團隊為引領形成強大社會合力
法官是案件審理的主體,專業法官隊伍的建設是家事案件審理的“靈魂”。要想處理好家務事,必然少不了專業、負責的隊伍。河南省在法院成立“家事審判庭”或“家事審判專門團隊”,以“1+2+n”新型審判團隊模式運行,負責審理婚姻家庭、繼承糾紛案件及家庭成員之間的各類糾紛案件。家事審判法官靈活運用家事糾紛所具有的親情性、倫理性和私密性,以專業化的家事審判方式,積極發揮引領和指導作用,對家事糾紛采取調解優先原則,嚴格實行當事人親自到庭制度,注重修復受損的親情關系,撫平當事人心理創傷。對于矛盾糾紛較為復雜的案件或當事人積怨較深的家事案件,家事審判法官實行電話回訪或實地回訪,進行心理疏導、困難幫扶,案前、案中、案后以柔性的視角關懷案件當事人。
法院、公安、司法行政、婦聯、民政、人民調解委員會、心理輔導機構等相關部門聯動,充分發揮不同部門在處理家事糾紛中的獨特作用,擴展家事審判社會參與的廣度和深度,充分體現司法的人文關懷,積極修復受損的婚姻家庭關系,維護婚姻家庭關系與社會的和諧穩定。
如果說家事審判改革起到的是統領的作用,那么“形成多元化解合力”則是家事審判改革追求的工作方法和目的。為此,河南省積極發揮各類社會團體、人民調解組織、行業調解組織等社會組織的力量,以離退休法律工作者、法律專家教授、法律服務志愿者和民間“五老人員”為骨干力量,充分發揮各自特長,積極參與家事矛盾糾紛的預防排查和調處。同時,通過法院對各類調解組織的指導培訓,整合優勢力量,提供法律支撐,使各類家事糾紛調解組織形成強大合力,在訴訟前期及時化解各類家事糾紛,讓對抗性最強的訴訟真正成為最后一道防線,在全社會形成“人人講調解、處處能調解、事事可調解”的良好氛圍。
針對目前各類家事糾紛調解團隊內部存在的“指導人員少、專業人員少、類同人員多、整體能力弱”等現象,新鄉市兩級法院積極采取設置“法官聯系點”或“法官工作站”等形式進駐各類調解組織,用“一個員額法官+兩名律師對接一個家事糾紛調解組織”的方法,借助互聯網技術,通過組建家事糾紛調解微信群,采取“線上聯系”“網上辦公”等措施,提升了家事糾紛調解員的調解能力,增強了調解效果。

調解員化解家事糾紛
在探索推進家事糾紛多元化解機制完善的過程中,河南省始終將中華民族“和”的傳統文化精神貫穿其中,注重將案件審判與區域特點、鄉情民俗有機融合,充分調動社會各界力量形成良性互動,妥善化解家庭矛盾和糾紛,大量家事糾紛經過多次調解,當事人的情感得到修復,雙方彼此郁結在心中的怨氣得到緩解,老人、婦女、兒童等弱勢群體的合法權益得到充分保護,更有效地促進了社會的和諧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