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市萬州區鐘鼓樓街道群防群治創新實踐紀實
重慶市萬州區鐘鼓樓街道的八角井社區,曾是典型的“三多一差”社區(即外來務工人員多、刑釋解教人員多、吸毒人員多和基礎條件差),情況很復雜。扭轉嚴峻的治安形勢,還群眾一個安全和諧的生活家園,由“亂”到“治”,讓群眾成為社區建設的參與見證者,該街道八角井社區的百姓經歷了一個“痛與喜”的歷程,成為了萬州和諧宜居的典范。這僅僅是鐘鼓樓街道群防群治治理創新實踐的一個縮影。
“新一輪的‘平安鐘辦’建設最大亮點,就是激發廣大群眾共同參與的熱情與激情,讓人民群眾成為社會治理的主角。”萬州區鐘鼓樓街道黨工委書記告訴記者。如今,從“要我做”到“我要做”,以社區群眾、物業保安人員、學校師生、醫院職工等為主力的700多名“紅袖章”志愿者,下沉到街道101個網格,發揮著群防群治的大合力。
從居民自發到群眾自治
“紅袖章”是一道獨特的風景
“平安靠大家,幸福你我他,我們是驕傲的‘紅袖章’……”一提到鐘鼓樓街道的群防群治力量,“紅袖章”是一道獨特的風景。尤其在老城區,相熟的街坊鄰里因為一份對“家”的情感而“聚首”。
鐘鼓樓街道豐收社區,系萬州區有名的好吃佬街,加之流動人口多,一到晚上夜宵攤子門庭若市,喝酒斗毆鬧事、盜竊等行為時有發生。社區群眾自發組成了志愿者服務隊和群眾自治的巡邏隊,配合街道、社區、派出所,參與家門口的治安巡邏、家庭糾紛調解、水電維修等,服務隊從最初的7人發展到現在的40余人。無論節假日,巡邏隊員每天輪流值班,遇到大風大雨,至少三分之一的人主動到崗參與巡查,一有人發現問題,就馬上通知大家聯手處理。
受到群眾自治的精神鼓舞,一些鄰里主動加入了這支服務隊伍。新成員張某就是其中之一,年輕時他走了一些“彎路”,現在他專職當起了志愿者,投身到社區公益事業中。去年以來,社區沒有發生一起刑事案件,因巡查密集,阻止了十余起火災。
平安建設離不開群策群力,但怎樣讓更多人一起參與,更好地發動群眾并形成合力?鐘鼓樓街道豐收社區的做法實現了居民的自我服務和自我管理,讓志愿服務無邊界無死角,成為鐘鼓街道其他社區效仿的樣板。
為便于管理,該街道創新機制在每個社區都建立了一支志愿者隊伍和群眾自治的巡邏隊,由優秀骨干擔任隊長。每天早上8時到晚上8時,志愿者輪流值班,凡是居民反映的問題,一“網”打盡。每季度每個社區都要召開志愿者點評會,到年底還要組織表彰大會,將優秀事跡公示在宣傳欄上,給居民群眾看得見的“榮譽”。
近年來,萬州區鐘鼓樓街道以“社會化”為導向,壯大人防力量,大力發展“志愿服務”者數量,重點突出“以專帶群”強質量,形成600余名志愿者的大隊伍,綜管隊員37人,聘請人民調解員17余名,年均調解矛盾糾紛200余起,調處成功率達98%以上。
從條塊分割到大聯勤
形成多層面大綜治格局,路子越走越寬
近日,鐘鼓樓街道綜治辦工作人員,通過視頻發現有電動車碰撞造成糾紛,立即用對講機呼叫網格管理員、治安員。5分鐘不到,兩名綜管隊員身影出現在現場視頻中,經調解,雙方握手言和。2分鐘后,前方發回反饋信息:已成功處置。
該街道通過綜治平臺發現,玉安社區入室盜竊等可防性案件發案偏高的情況,將“睿上城、中南江景”為該年度社會治安重點整治區域…… “這個中心搭建了一個平臺,也要求把社會治安、安全管理、人口管理、應急救援等職能前移到每個網格。”鐘鼓樓街道政法書記告訴記者,街道創新社會管理新機制,推進社會網格化管理工作,堅持以黨建為統領,以網格化+網絡化+信息化為載體,以樓棟自治為抓手,按照“定位網格化、內容多元化、分工精細化、管理信息化”的思路,形成了網格劃分科學合理、組織構架責任清晰、基礎信息底數清楚、運行管理初顯成效的良好局面。街道社區共設置61個子格,形成了橫向到邊、縱向到底的城市社區網格化服務管理體系。并以街面為巡邏板塊,在重點區域、重點時段,建立了以“102名義務巡邏隊員、189名物業保安、87名護院隊員、203名清潔工、101名網格員、85名志愿者、101名調解員”為主力,總人數達868人的街面巡邏、群防群治隊伍。巡邏隊以定時、定區域巡邏和蹲點的方法,每日分班輪流對重點路段和背街小巷進行巡邏,落實崗位責任制,以巡防區域網格化、線路有序化、隊伍組織化、方式靈活化的“四化”為目標,以服務群眾為宗旨,加強巡防隊伍的日常管理。實現了對轄區社會治安、維穩的信息搜集、處理的無縫覆蓋銜接、全方位掌握,從而形成了一張嚴密的治安防范網。
“我每周都會進行定期查訪社區精神病患者,了解他們的情況。”棉花地社區書記告訴記者,雖然每件事都是“小事”,但不及時關注或處理就有可能引發“大問題”。
“小網格帶來大變化!”鐘鼓樓街道辦事處主任深有感觸地告訴記者,通常情況下,村和社區有及時發現問題的條件,卻沒有處置權力,“看得見的管不了”;工商、質檢等上級執法部門力量不足,不能全覆蓋,“管得了的看不見”。如今,鐘鼓樓街道上百余名網格人員下沉到村和社區,類似這種“看不見”“管不了”的情況大大減少。
今年以來,鐘鼓樓街道領導共接訪、約訪380余件次,接待群眾450多人次,共開展重大矛盾糾紛大排查200余次,預防糾紛50余件;各級調解組織共調解各類民間糾紛856件,調解成功率達98%以上。對轄區刑釋解教人員安置達90%以上,幫教率達100%。幾年來,無一人重新犯罪。特別是對轄區社區矯正對象分別建立臺賬,通過幫教形式的多樣化,無一脫管漏管,無一重新犯罪。
從量身設計到精準發力
體現個性需求,提升群眾滿意度,幸福感越來越強
依靠群眾,群防群治,民生為上,服務為先。鐘鼓樓街道從個性需求入手,聽心聲、知期盼,精準服務,夯實群眾基礎,譜寫了群防群治的新篇章。
鐘鼓樓街道百步社區有兩個改制企業生活區,這里是典型的“城市+農村”的結合體,新小區居民“對面不相識”,老小區硬軟件“空白”,基礎設施陳舊、地下管道堵塞、空間管線雜亂、車輛亂停亂放等“老舊小區病”日益凸顯。在與不少居民的接觸中,百步社區書記明顯地感受到了居民們的這一份認同信任,欣慰于社區離退休黨員、居民樓棟長和社區各種自治組織形成合力,將各種矛盾化解在萌芽狀態,更欣慰于在大家的幫助下,一些居民也從不良情緒中走出來,開始樂享新生活,喚醒和激發“主角”意識。
鐘鼓樓街道武裝部部長告訴記者,街道以解決影響人民群眾安全感、社會和諧穩定的突出問題作為主攻方向,標本兼治,把群眾意愿作為平安建設的“風向標”,把群眾評價作為平安創建的“試金石”,將各種矛盾化解在當地、解決在萌芽。尤其對久拖不決、復雜疑難的糾紛案件,采取集體會診,對老訪戶、纏訪對象落實一名黨政領導、一名機關干部、一名社區干部、一名社區民警、一名信息員的“5+1”責任制,實行“一人一專班”和“零”報告制度。同時領導干部帶案下訪、約訪,把矛盾化解在萌芽狀態。去年以來,共錄入走訪記錄1337條。
由于“北濱上院”“上匯·金悅灣”施工導致的居民樓損壞問題,涉及600余戶,1700余人。街道一方面及時上報區政府相關部門,一方面主動介入,耐心細致做好群眾疏導工作,積極幫助群眾解決一些實際困難,同時全方位配合上級部門落實處置措施,有效解決了這一大體量的群體糾紛。
為把特殊人群的管理落實到實處,街道對轄區內的社區戒毒(康復)人員及社區矯正人員底數進行了再次摸排清理,做到底數清、情況明,在此基礎上區別對待,按照個體實際情況分別落實了駐村(居)領導、綜治干部、社區民警、社區領導、直系親屬、社區志愿者為幫教責任人的“六對一”幫教體系,同時針對新時期新情況創新管理,通過居民QQ群、微信群、手機網絡等現代化手段,對社會面特殊群體實施服務管理,以服務代管理,以感化促管理。目前轄區所有社區戒毒(康復)人員及社區矯正人員無一出現脫管、漏管現象。
同時,以“信息化”為核心,大力提升技防能力,分三期共計投入200余萬元建設“天網工程”視頻監控系統,共設置監控點位137個,安裝高清監控探頭86個,實現重點單位、重點地區的全覆蓋。投入170多萬元建設社會治理綜合信息平臺,有力推動了基層治安防控工作的制度化、規范化和常態化。
隨著社會力量的深入參與,2015年以來,萬州區鐘鼓樓街道可防性案件發案率同比下降9.7%,群眾安全感指數、幸福指數連續保持在95%以上。街道連續10年獲得萬州區委、區政府綜合考評一等獎、“重慶市示范街道”,下轄的陶家坪社區被重慶市評為“創新管理示范小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