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歲派出所”如何守護群眾平安?答案在這里!
江蘇省蘇州市公安局姑蘇分局觀前派出所成立于1949年,現有民警42名、輔警117名,守護著轄區3萬多名常住人口、1.4萬名流動人口、6000余家商場店鋪,以及年均超過5000萬人次游客的平安。
這個老派出所民警是如何滿足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新期待的呢?他們堅持共建是基礎、共治是關鍵、共享是目標,通過精細治理、精致管理、精妙組織,達到了維護平安、化解矛盾、服務群眾的目標,先后兩次獲評全國優秀公安基層單位,曾被國務院授予“人民滿意派出所”稱號。
黨建引領——打造多元共建新樣本
一個黨組織、一名黨員,就是一面旗幟、一根標桿。在構建多元共建的社會治理新格局中,觀前派出所充分發揮基層黨組織團結群眾、凝心聚力、攻堅克難的戰斗堡壘作用。
觀前派出所黨支部根據民警崗位特點,為“全省人民滿意警察”秦健設立“黨員示范崗”,為“江蘇杰出女警”李慧設立“李慧工作室”,通過選樹身邊典型感染全所民警,形成學先進、當先進的良好氛圍,以優秀黨員的榜樣力量不斷激發正能量,促進黨建工作和公安工作實現“雙提高、雙進步”,從而將觀前派出所“我用心、您放心”的警隊精神代代相傳。
觀前派出所還以“黨員志愿服務”為載體,聯合熱心企業、熱心人士,推出愛心基金、愛心賬戶、愛心驛站、愛心連線和愛心救援等“五愛心”服務體系,5年來幫助被困外地游客1100余名。他們搭建覆蓋大型商場、銀行金融業等9個“黨員服務”微信群,與轄區單位員工積極互動、實時聯系,第一時間掌握社情民意,第一時間收集意見建議,第一時間推送安防要點。
專群結合——構建共治共享新格局
不久前,市民楊某在觀前街一酒吧內與他人發生糾紛并有肢體沖突,被人用酒瓶砸傷了臉。雖然楊某與對方均希望派出所對此事予以調解,但由于雙方分歧較大,一直未能達成調解協議。駐所律師劉艷亭了解情況后,結合相關刑事、民事法律規定,給予更加權威專業的解答,得到了雙方的認可,最終成功化解糾紛。
“很多時候,由于當事人對法律只是一知半解,不能理性地處理爭端,不僅無法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還浪費了司法資源。”劉艷亭說。
2015年,觀前派出所在全市率先試點“律師進所”模式,與律師事務所簽約合作,每周定期讓專職律師團隊來所參與糾紛調解,成為維護公平公正的“第三方力量”。
觀前派出所還積極拓展人民調解力量,建立店鋪主管、市場管理員、專職安保人員、民警“一條龍”糾紛處理流程。
糾紛類警情高發,是大量占用基層警力資源的重要因素。觀前派出所主動對接市場監督管理部門,在大型商場內設立人民調解駐商戶工作站,將市場管理員、專職安保人員納入義務調解工作團隊,及時化解消費者和經營者之間的糾紛。
“簡單的糾紛,由站里的義務調解員介入調解;無法化解且需要公安介入的,站里先登記,再交給派出所人民調解工作室調解。”義務調解員郁根生說。
利用定期的警企聯席例會,觀前派出所還定期組織大型商戶通報各商家消費糾紛警情、消費糾紛調處情況,分析消費糾紛產生的原因、特點等,通過預測預警預防,研究預防和化解對策,不讓小糾紛引發大矛盾。
據統計,2018年,觀前派出所調解各類矛盾糾紛超過5000起,調解成功率達98.5%,堪稱“老大難”的人員密集場所矛盾糾紛類警情在這里大幅回落,同比下降18%。
聯合專業力量,踐行群眾路線,類似的專群結合工作模式,不僅運用在矛盾糾紛調解領域,還讓觀前派出所在社會巡防、應急救援等方面受益良多。
通過與藍天救援隊結對共建,2017年以來,累計組織聯合行動14起,處理意外落水、心臟病突發等緊急情況3起,未發生一起人員意外傷亡事件;
針對商業街區治安特點,組建專業反扒隊、義務反扒隊,協助派出所年均抓獲扒竊、盜竊違法犯罪嫌疑人120余名;
邀請熱心市民參加“義警”隊伍,統一隊伍標識和著裝,在民警帶領下,利用業余時間參與治安防控、糾紛調解、義務反扒、便民服務、防范電信網絡詐騙、法律援助等,進一步充實社會治理的有生力量。
科技賦能——激活智慧警務新引擎
俞成辰是觀前派出所西北街社區的輔警,也是西北街網格的網格員,片區巡查是他每天的工作。這天,他根據群眾反映,發現某小區有陌生人進出,懷疑有群租房現象。經過核實后,他用手里的網格智能終端向區聯動中心匯報。
30秒后,區聯動中心平臺簽收信息,經初核,信息被同步派單到公安、住建、城管、街道等部門。按照聯動機制,相關部門人員次日上門進行查處,成功整治了一處違規的群租房,消除了安全隱患。
依托科技力量,配合成熟的機制,讓共建共治共享找到了切入點和著力點。觀前派出所積極融入社會治理網格,將8名黨員民警、22名輔警劃分到社區網格,他們每天走街串巷采集信息、服務群眾、排查隱患,遇到小問題就當場解決,遇到突發事件或棘手的問題,通過移動終端拍照上傳,由網格長、聯動中心協調相關力量解決。去年以來,觀前派出所利用網格累計發現各類安全隱患79個,化解矛盾糾紛154起,分流非警務警情37%。
科技力量匯入網格警務,仿佛新的引擎,讓觀前派出所的工作再次提檔升級。
旅游旺季和節假日,觀前街人流峰值一天曾達50萬人次。面對如此密集的人流,如何及早發現和防范公共安全事故?他們利用科技手段,設立了觀前街熱力圖感應系統。在熱力圖感應系統中,街面上有多少人、哪一處人流過于集中、哪一處人流較為稀少,都能及時分析,為派出所的科學調度和合理指揮提供準確指導。
所長楊杰說:“隨著基礎信息化建設成果在派出所落地,以前無法做到、無法想象的事成為了現實。”
屯警街面,是壓降發案的有效舉措,但警力有限,轄區不可能處處設警巡邏。于是,包含人像識別、犯罪預測等多項科技利器的動態巡防系統,為觀前派出所提供了破解之道。
每天,動態巡防系統都會作出研判分析,預測哪些區域最有可能發生案件,將其中10個50米×50米的區域方格,作為重點巡防區域推送給勤務指揮室,指揮室再據此部署當天的巡防勤務。巡邏民警李劍鋒說,以往巡防多憑經驗,現在是信息導防、科學布防,警務工作更主動。
在科技創新的支撐下,觀前派出所一方面主動出擊,實現“貓鼠同步”,精準打擊違法犯罪;另一方面,積極整合交警、城管、交通、旅游和轄區保安、街道志愿者等多方資源,形成嚴密的巡邏執勤體系,有效壓降可防性警情。去年以來,觀前派出所通過巡防,現場抓獲73名犯罪嫌疑人,破獲案件104起,2018年可防性警情下降32.6%,群眾安全感始終保持在95%以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