構筑青山綠水的檢察“屏障”,守護中國生態魅力縣城
山西長治市沁源縣,因沁河之源而得名,這里自然生態優美、山清水秀、物產資源豐富,森林覆蓋率居我省首位,享有眾多的美譽:連續五年獲評中國深呼吸小城100佳,是中國生態魅力縣,中國天然氧吧、中國最佳全域旅游創建示范城市、全國森林旅游示范縣、全國森林康養基地建設試點縣、全國投資潛力百強縣市、人民喜愛的生態旅游目的地。徜徉小鎮,心曠神怡,不忍離去。而守護這里的人們更是殫精竭慮,勇立潮頭,以身體力行、見實見效的作風,堅忍不拔的精神書寫著青山綠水的點點滴滴。
沁源縣檢察院便是眾多守護者中的一支隊伍。他們充分履行公益訴訟檢察職能,為康養小城書寫安寧。2017年7月至今,該院共立案辦理各類公益訴訟案件108件,其中行政公益訴訟案件97件,向行政機關發出訴前檢察建議97件;辦理刑事附帶民事公益訴訟案件11件。相關行政機關依法履職并整改,訴前檢察建議采納率超過90%,刑事附帶民事起訴案件法院全部判決支持訴訟請求,實現了辦案領域和案件類型的“全覆蓋”。2017年、2018年,沁源縣檢察院的公益訴訟工作在長治市檢察系統考核評比中名列第一。
聚合力構建公益訴訟大格局
2017年7月1日起,試點兩年的檢察機關提起公益訴訟制度全面實施。自此,沁源縣檢察院黨組審時度勢以理念變革為指引,勇立潮頭,先行先試,積極樹立雙贏多贏共贏、精準監督、智慧借助、統籌發展的監督理念,同時主動接受外部監督,強化辦案指導和規范,努力提升辦案質效,切實加強公益訴訟檢察工作。
公益訴訟不是一項單打獨斗的工作,既需要檢察機關上下一體和內部業務部門的有效配合,更離不開地方黨委、政府的重視和支持,同時也需要法院和行政機關的協作配合。沁源縣檢察院主動出擊,努力打造內外“合力”,加強與行政機關、審判機關、基層鄉鎮、新聞媒體、代表委員和人民群眾的溝通互動,凝聚共識,營造良好的公益訴訟輿論氛圍,推動形成以檢察機關為主、行政機關協調配合,社會組織共同參與的公益保護工作格局。
對外,他們一方面積極爭取縣委和縣政府對公益訴訟工作的重視和支持,向縣委領導專題匯報了提起公益訴訟制度設計和公益訴訟工作開展情況,得到縣委縣政府的大力支持。縣委辦、政府辦面向全縣出臺《關于支持檢察機關依法開展公益訴訟工作的意見》,排除了公益訴訟案件的調查阻力。另一方面密切與相關行政機關的聯系和配合。與縣國土局、環保局等行政機關會簽了《關于建立檢察機關公益訴訟協作機制的實施意見》,形成保護社會公益合力。
對內,充分發揮檢察機關內部一體化優勢。借助檢察業務辦案系統平臺,建立起公益線索內部移送、線索查找信息共享等機制。整體推進“四大檢察”,加強本院各業務部門、員額檢察官與公益訴訟工作的相互配合,構建全院“一盤棋”工作大格局。靈活運用辦案謀略,緊緊圍繞“快、穩、跟”三字訣開展工作。一是“快”速行動求先機。獲得案件線索后,及時進行證據收集及調查工作,到現場進行勘驗,第一時間固定證據,為辦案搶占先機。二是“穩”中求進保質量。在辦理案件中,通過查找相關法律依據和各地關于同類公益訴訟案件的成功案例進行借鑒,根據案件特點與相關部門就執法依據、修復途徑等問題進行溝通協調,在法律框架內求同存異,保證案件辦理質量。三是堅持“整改是基礎、修復是目的”的恢復性司法理念,“跟”進監督求效果。檢察人員通過跑法院、跑行政機關、跑辦案現場“三跑”的方式,推動了行政機關規范執法,務求公益訴訟工作取得實效。
2017年11月,在辦理劉某非法占地一案中發現,劉某非法占用的9.9畝林地權屬為國有,檢察院隨即向沁源縣人民法院提起刑事附帶民事訴訟,法院經審理判令劉某承擔生態修復所需費用86143元。該案成為長治檢察機關辦理的首例刑事附帶民事公益訴訟案件,取得了良好的示范效果。
2018年4月20日,今日頭條發文《山西省沁源縣王和鎮私挖亂采猖獗,鎮領導稱“不敢管”》的文章,沁源縣檢察院發現該情況后,工作人員冒著大雨實地調查,和鄉政府、縣國土部門進行協調并制定詳細的整改措施。4月24日,省檢察院發布網絡輿情信息專報時,沁源縣檢察院已在此之前針對該情況立案并發出訴前檢察建議,監督行政機關依法履職。
與此同時,沁源縣檢察院依托“兩微一端”、門戶網站以及報紙、電視臺等平臺宣傳檢察機關提起公益訴訟的重大意義,全面展示工作成效,努力營造良好的社會輿論氛圍,不斷提高公益訴訟工作的影響力和社會認同感。反映沁源縣檢察院公益訴訟工作的新聞稿件《公益訴訟補綠妝,沁源檢察在行動》《沁源:“編外偵查員”無人機正式上崗》《沁源:首例刑事附帶民事公益訴訟案成功開庭并獲支持》《“三字訣”守住綠水青山》等在《山西法制報》《長治日報》和《檢察周刊》等省、市媒體刊發,引起熱烈反響。
護航青山綠水守護美麗家園
沁源縣森林分布在全縣大小山嶺,林地面積220萬畝,森林覆蓋率超過56.7%,居全省之首。隨之而來的,不僅是豐富的森林資源和天藍地綠的美麗景色,還有形形色色破壞生態環境的案件發生。
沁源縣檢察院牢固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開展公益訴訟活動工作以來,結合沁源縣域實際,主動作為,充分發揮“公共利益代表”的職能,積極參與生態環境和資源保護綜合治理,將公益訴訟作為沁源檢察工作的名片,為縣委、縣政府提出的“綠色、康養、文化、幸福、美麗沁源建設”提供堅實的法律保障。
沁源是煤炭資源型山區縣,在煤炭“黃金十年”里,沁源經濟得到了長足發展,但生態環境也遭到破壞,環境保護歷史欠賬較多,“煤矸石之困”嚴重影響綠色沁源建設。為了保護縣域生態環境,沁源縣檢察院利用無人機對全縣的煤矸石排放情況進行調查取證。經調查,全縣共有煤矸石貯存庫18處,目前均在使用中,其中有3處存在防揚散、防流失措施不到位的現象。針對上述情況,他們先后向環保部門發出訴前檢察建議,引起環保部門高度重視。環保部門約談了部分企業負責人,對涉案企業依法作出行政處罰,并要求制定生態修復方案,在規定期限內完成整改,有效減少了煤矸石對生態環境的污染。
2017年10月,群眾舉報稱沁源縣域有天然防護林被毀,沁源縣檢察院接到舉報后,院領導高度重視,迅速對我省森林公安局太岳山分局怠于履職行為依法立案,并啟動了行政公益訴訟訴前程序,到現場實地取證核實情況,認真聽取當地群眾意見,經調查查明:郭道鎮蘇家莊村、龍門口林場、聰子峪鄉等地共有17.703畝天然防護林被毀壞,樹種為油松、遼東櫟等。
沁源縣檢察院依法發出訴前檢察建議,建議太岳山分局對被毀林地依法處理,采取有效措施保護生態環境和資源。省森林公安局太岳山分局在接到檢察建議后因季節原因無法落實整改,申請了延期辦理。沁源縣檢察院多次與太岳山分局商談補植補種方案,辦案人員查找了相關法律依據和各地關于此類公益訴訟案件的成功案例進行借鑒,同時根據案件特點與太岳山公安分局就執法依據、修復途徑等問題進行溝通協調,在法律框架內求同存異,形成異地補植補種共識,并制定《植被恢復造林工程計劃書》,2018年4月初,檢察官多次到現場查看種植情況,并與省森林公安局太岳山分局保持長期溝通,確保林場種植進度,20天的時間,種植油松2530棵,共計23畝。這個案子被長治市檢察院評為“十大典型案例”,辦案過程中,沁源縣檢察院的檢察官們“回頭看”跟進監督的做法得到了省檢察院的肯定,并在全省檢察機關進行推廣。
2017年至今,沁源縣檢察院共辦理涉及破壞森林資源的公益訴訟案件13件,占全部案件的20.4%。
沁源縣歷史悠久,文物古跡眾多。文物沉淀著中華民族的歷史基因,是不可再生資源,也是難能可貴的文化基因。沁源縣檢察院深入貫徹落實《中華人民共和國英雄烈士保護法》,緬懷“沁源圍困戰”犧牲革命先烈,珍惜歷史沉積的紅色資源。今年對全縣范圍內的42處烈士紀念碑設施進行了全面排查。排查過程中發現靈空山鎮五龍川村烈士紀念碑多處斷裂,散落四周,毀損嚴重。遂與石家莊軍事檢察院聯合向沁源縣退役軍人事務局發出訴前檢察建議,沁源縣退役軍人事務局收到檢察建議后,立即組織人員對五龍川烈士紀念碑原碑進行了修復,并平整場地、扎壩整堰、新建護欄。
他們為“綠色、康養、文化、幸福、美麗沁源建設”舍我其誰,勇往直前的精神和工作做法得到上級機關的肯定,公益訴訟辦案經驗在全省檢察機關公益訴訟工作推進會上進行了交流。
“智慧檢務”提質效關注民生保平安
起飛、航行、拍攝……在沁源縣某矸石貯存場上方,一臺無人機正式“上崗作業”,對貯存場中封土層厚度是否達標、是否修建導流渠、是否按照密度種植植物等情況進行全面檢查。平常人工幾個小時的檢查工作,這次僅用了40分鐘就完成了。而且拍攝面廣、動態跟蹤、細節捕捉,通過俯視全景拍攝,全面、直觀地掌握生態環境整改治理情況,無人機成了保護公益訴訟的“編外偵查員”,是調查取證、跟進監督的得力助手。
沁源縣檢察院專門購置了無人機、取證勘查箱等技術裝備,在工作實踐中積極推行“智慧檢務”,以科技的力量助推檢察工作質效提升。
建立公益訴訟快速檢測實驗室,加強辦案裝備保障。基于客觀、公正、科學、規范的工作方針進行快檢工作,目前能夠開展的項目有水質污染檢測,土壤、固廢檢測,食品安全檢測,環境、空氣和廢氣污染物檢測,距離檢測“五大項”。而便攜式公益訴訟取證勘查箱,配備了野外環境污染現場取樣和檢測、食品藥品安全現場檢測的設備,可以對食品、土壤、水體、空氣進行快速檢測,使公益訴訟案件辦理前期線索的判斷和摸排更便捷、更高效。
通過無人機空中取證、取證勘查箱檢測水質,一批群眾反映強烈的“垃圾山”“黑水河”“污染礦”得到有效治理。
同時,依托先進的快速檢測裝備,沁源縣檢察院發揮優勢,積極順應群眾對食品藥品安全的新期待,以網絡餐飲、校園食堂餐飲等為監督重點,開展規范校園食堂和美團外賣、集貿市場蔬菜農藥殘留物快速檢測等食品藥品安全專項監督活動,主動跟蹤“疫苗事件”,督促“不合格藥品排查”,關注民生熱點,為當地群眾保駕護航。
2018年8月18日,沁源縣檢察院督促市場質量監督管理局對縣內“美團外賣”網絡訂餐第三方服務平臺進行整改130家,責令商戶依法公示證照、食品原材料94家,責令下架商戶36家,有效維護了廣大網絡餐飲消費者的合法權益。
2018年11月初,沁源縣檢察院在履行公益訴訟監督中發現,沁源縣蓮花池幼兒園、馮村博愛學校等12所中、小學及幼兒園存在未辦理《食品經營許可證》、消毒設備未規范使用、食品留樣不規范、使用過期食品添加劑等問題。依法向縣市場質量監督管理局和教育科技局發出訴前檢察建議,相關單位收到建議后立即組織整改,在最短時間內消除了校園食堂衛生安全隱患,確保沁源縣中、小學生(幼兒園)用餐安全。
一項項工作的推進,一個個措施的實施,沁源縣檢察院在公益訴訟的不斷創新中,敢于亮劍,勇于擔當,為了更深、更廣、更好地服務群眾,他們在“12309”檢察服務中心網絡平臺上附加新內涵,暢通線索發現渠道。任何人任何時間發現有關生態環境和資源保護、食品藥品安全、國有土地使用權出讓、國有財產保護、英烈保護等領域受到不法侵害的案件線索,只需拿出手機,隨手一拍,即可完成一鍵舉報。群眾還可以通過其服務熱線、微信公眾號等多種方式,加強與檢察機關的聯系,他們為綠水青山拉起呵護的紐帶,為公共利益的安全筑起看管的藩籬,全力助推縣域經濟社會的發展,護航“綠色、康養、文化、幸福、美麗沁源建設”。
疾風知勁草,路遙知馬力。沁源縣檢察院在公益訴訟,為民為國的不懈征程中奮勇前行。
(稿件來源:山西法制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