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下一體 左右協同 內部融合 外部聯動——陜西檢察升級擴圈守護“一座山”
郁郁蔥蔥,溪水潺潺,瀑布飛濺,高山杜鵑迎風綻放……
《法治日報》記者近日走進秦嶺,被眼前綠水青山一派生機勃勃的景象打動。
秦嶺,這條非比尋常的山脈,氣勢巍峨地橫亙在我國遼闊的版圖上;其西起甘肅臨洮,中貫陜西省南部,東抵河南魯山,北方之雄渾、南方之秀美以此為界徐徐展開。秦嶺陜西段東西長約500公里,南北寬約200公里,涉及西安、寶雞、渭南、漢中、安康、商洛6個市,39個縣和6個高新(旅游)區、353個鄉鎮、4000多個行政村。
為保護好秦嶺生態環境,陜西省檢察機關以生態環境檢察專門化為總抓手,健全完善上下一體、左右協同、內部融合、外部聯動的一體履職機制,擔負起“秦嶺生態檢察衛士”的使命,讓秦嶺美景永駐、青山常在、綠水長流。
定罪處罰修復治理
一體履職鏟除毒瘤
2020年1月,蔣某伙同茍某、楊某、陳某,于大雪封山之際,在偏僻的秦嶺腹地實施非法采礦行為,后被公安機關抓獲。其非法采礦時使用的劇毒化學品氰化鈉及強堿氫氧化鈉等一批危險化學品,被遺留在秦嶺山中一處廢棄礦洞內。
經環保部門監測,礦洞里的生產操作池等水樣中氰化物濃度超標,嚴重污染礦洞周邊的生態環境,直接威脅附近的水源安全和沿河村民的生命健康。
案發后,西安市長安區人民檢察院及時開展行政公益訴訟檢察監督,將應急處置危險廢物作為“第一要務”,督促相關行政機關聯合履職,迅速開展危險化學品處置工作。
同年11月,經各方共同努力,西安市生態環境保護部門聘請專業人員從礦洞內清運出90多袋危險化學品,由公安民警全程押運至相關公司進行無毒處理。隨后,生態環境長安分局聘請第三方專業人員對礦洞內部進行去毒處理,并采樣檢測,確保洞內無劇毒化學品殘留。整個清運過程,長安區檢察院全程監督。
同時,長安區檢察院提起刑事附帶民事公益訴訟,要求違法行為人承擔生態環境修復費用113.4萬元。2022年10月,法院依法以污染環境罪判處蔣某等4人相應刑罰,并支持檢察機關的全部附帶民事公益訴訟請求。
記者近日跟隨檢察官回訪,再次來到此處,山里空氣清新,綠樹成蔭,泉水淙淙,風景優美,再也看不到“毒瘤”痕跡。
在西安市長安區楊莊街道庫峪河村,長安區檢察院檢察官韓衛指著干凈清亮的庫峪河向記者介紹,在這起案件中,檢察機關對破壞環境資源類犯罪的行為人,在“定罪處罰”外,延伸出“修復治理”:2023年,西安檢察機關以該案辦理為契機,在全市開展“尾礦庫安全整治”等專項工作,共立案涉秦嶺生態保護案件101件,制發檢察建議91份。
“當時看到那么多劇毒物質堆在那里,我們特別震驚,特別害怕。多虧了檢察機關主動作為,才保住了這片綠水青山。真希望這種事情再也不要發生了。”西安市長安區楊莊街道庫峪河村一村民向記者回憶說。
記者了解到,該案是陜西檢察機關從“大”專項著眼、“小”專項著手,完善上下一體履職機制,為秦嶺生態環境保護提供有力司法保障的一個縮影。
據陜西省人民檢察院生態環境檢察部主任王洋介紹,陜西省檢察院成立了生態環境檢察指揮中心,以大數據平臺、“空天地”感知、融合通信等技術為支撐,推動形成線索集中管理、案件“一體化”辦理、區域協同會商、統一指揮調度的全新數字化法律監督模式。
自2020年以來,陜西省檢察機關共批準逮捕破壞秦嶺環境資源犯罪案件116件177人,起訴455件618人;辦理民事行政訴訟監督案件123件;立案公益訴訟案件6739件,辦理訴前程序案件6577件,起訴161件。其中,16起案件入選最高人民檢察院典型案例。“秦嶺生態檢察衛士”也被評為全國檢察機關優秀文化品牌。
推跨行政區劃改革
解決“管不了”難題
巍巍秦嶺,八百里秦川,陜西獨特的自然環境塑造了陜南、關中、陜北3個地貌特征迥異的區域。如何全方位、全地域強化秦嶺生態環境司法保護?成為陜西檢察機關一直思考的問題。
2022年,經陜西省委全面深化改革委員會審議,最高人民檢察院同意、陜西省人大常委會批準,陜西檢察機關積極探索推進跨行政區劃改革,設立秦嶺北麓、秦嶺南麓、關中平原、陜北高原4個跨行政區劃檢察院,由陜西省人民檢察院西安鐵路運輸分院作為上一級檢察機關,形成跨區劃檢察院集中管轄與區劃檢察院地域管轄相輔相成、一體履職的法律監督工作格局。
從此,陜西省檢察院通過發揮跨區劃檢察院督促制約的杠桿作用,推動秦嶺生態環境檢察工作提質增效。
“推動跨區劃改革,從制度上解決了生態環境的整體性和保護的分散性之間的矛盾,解決了單靠區劃檢察院‘管不了’的難題。”曾多次參與陜西跨行政區劃檢察機關案件辦理的陜西省人大代表、省人大常委會法工委委員王浩公,對跨區劃改革成效深有體會。
“眼看著洞渣越堆越多,河道都堵住了,當時大家急得不行。檢察官來了以后,可算是把這個問題解決了。今年汛期將至,我們可以放心了。”6月3日,當地村民指著已經清理干凈的河道對記者說。
原來,藍田某公司在隧道施工過程中擅自將產生的洞渣堆積在流峪河道內,且與當地群眾簽訂土地租賃協議,租賃其農用地堆放3392噸洞渣,致使河道壅塞。此段隧道工程位于秦嶺核心保護區,違法堆放洞渣,不僅損害農用地資源,還破壞秦嶺生態環境,危及河道行洪安全。
2023年10月,陜西省秦嶺北麓地區人民檢察院向法院提起行政公益訴訟,請求判令水務部門、自然資源部門分別對堆放洞渣侵占河道行為和占用農用地行為履行監督管理職責。
“違法行為從2023年3月就開始了,藍田縣人民檢察院立案查明案件事實后,曾向水務部門和自然資源部門宣告送達了檢察建議。對整改情況跟進調查時卻發現,洞渣不僅沒有被清運,還持續傾倒,根據跨區劃改革有關規定,將案件移送我院審查起訴。”秦嶺北麓檢察院副檢察長王斌介紹。
案件審理期間,司法機關與行政機關共同赴現場勘查,協調多個行政機關共同參與整改。在多方參與下,施工單位制定清運方案并嚴格實施,清除河道管理范圍內以及土地上堆放的洞渣約3400多噸,對土地進行平整、覆蓋黃土,恢復土地耕種條件與河道原貌。
2024年3月,秦嶺北麓檢察院舉行公開聽證會,由人大代表、志愿者擔任聽證員,邀請村民代表等參加,共同評估整改效果。大家一致認為行政機關已經依法履行監管職責,公益已經得到有效維護。
發揮公益訴訟檢察職能,協同屬地檢察機關查明案件事實,督促行政機關積極主動履行監管職責,推動地方政府進行行業系統治理……
近年來,陜西省檢察院進一步推動跨行政區劃檢察機關集中管轄與區劃檢察機關地域管轄相輔相成、一體履職的法律監督工作機制實質化運行,出臺深化“跨”與“非跨”監督辦案一體履職辦法,探索跨行政區劃檢察機關生態環境巡回檢察工作,努力提升生態環境檢察工作專門化水平。
跨區劃檢察院自2022年12月掛牌成立以來,共摸排案件線索172條,立案121件,發出檢察建議140份。其中,7起案件入選最高人民檢察院典型案例。
擴大公益“同盟軍”
暢通線索反饋渠道
“我叫侯衛星,外號‘秦嶺垃圾哥’,是西安市益友志愿者服務中心的負責人。2023年,我非常榮幸成為‘益心為公’志愿者,向檢察機關反映了一起秦嶺核心保護區保護不力的案件線索,并全程參與案件辦理,感受到了檢察機關保護秦嶺生態環境的擔當和魄力,希望以后大家都參與進來,共同保護一座山、溫暖一座城。”前不久,在陜西省檢察院主辦的手拉手·護公益“益心為公”現場會上,志愿者侯衛星向大家分享了他的故事。
根據相關規定,秦嶺核心保護區不得進行與生態保護、科學研究無關的活動。但侯衛星發現,近些年,光頭山、鹿角梁等秦嶺核心保護區一度成了全國“驢友圈”的網紅打卡地,給秦嶺留下了遍地的垃圾、踩禿的草甸、枯死的野生植物等,甚至埋下火災隱患。侯衛星遂向陜西鐵檢分院提供了案件線索。
2023年8月,侯衛星接到陜西鐵檢分院共同上山勘查現場的邀請,與西北大學植物學教授岳明、辦案檢察官等一行人在山上制作現場勘查筆錄、采集枯死的植物等。
完成調查后,檢察機關依法向負有管理職責的林業、文旅等部門提出檢察建議。各單位積極整改,并簽訂秦嶺生態環境跨區劃協作辦法。與此同時,陜西鐵檢分院將多家短視頻平臺、旅游App上宣傳“穿越”“打卡”秦嶺核心保護區的線索,依法移送北京、上海相關檢察機關辦理。
今年6月6日,秦嶺北麓檢察院、長安區檢察院聯合長安區秦保局、灤鎮派出所前往光頭山、鹿角河等區域,對督促整治非法穿越秦嶺核心保護區公益訴訟案進行“回頭看”,沿途沒有發現違規進入核心保護區人員。
“光頭山上的垃圾基本沒有了,高山草甸上之前被踩踏出來的小路已經長出了小草。”說到光頭山的變化,陜西鐵檢分院第三檢察部副主任惠琳琳很高興。
記者跟隨檢察官走訪看到,光頭山等秦嶺核心保護區的非法穿越行為明顯減少,路上能看到羚牛的腳印。
一人難挑千斤擔,眾人能移萬座山。
公益訴訟志愿者是檢察機關與人民群眾保持零距離的“橋”和“舟”。陜西省檢察機關一直致力于擴大公益保護“同盟軍”,健全環境治理工作機制,動員全社會力量共同當好“秦嶺生態衛士”。
為鼓勵大學生參與秦嶺保護工作,陜西鐵檢分院舉辦了“大學生秦嶺生態環境保護志愿者”特聘儀式,建立“檢察官+大學生”共同守護秦嶺環境聯動群,為暢通公益訴訟線索反饋渠道搭建交流平臺。
寶雞市檢察機關則聯合相關部門,結合地域特點,共設置大熊貓、黑熊、細鱗鮭等56個特色保護中隊,并通過社區矯正部門把涉及生態環境類犯罪被不起訴和刑滿釋放人員吸納到志愿者隊伍中來,引導其從生態破壞者變成生態保護志愿者。
據了解,自2023年3月“益心為公”志愿者檢察云平臺在陜西上線以來,陜西省共完成注冊2900多人,志愿者共提供案件線索800多條,參與履職2800多人次,公益保護“朋友圈”持續升級擴圈。
此外,陜西省檢察機關還與河南、湖北、重慶、四川、甘肅、青海六省(市)檢察院共同簽署《秦嶺生態環境保護檢察監督跨區劃協作協議》,建立了案件線索移送和辦理情況反饋、調查取證協作、重大跨行政區劃案件會商和聯合辦理、生態環境修復跨省協同等12項機制;與省秦嶺辦簽訂《關于加強協作配合共同保護秦嶺生態環境的意見》;與省高院、省公安廳等部門聯合出臺《關于加強協作推動陜西省黃河流域生態環境保護的意見》,推動建立服務保障黃河流域生態環境保護“行政執法+檢察監督+司法審判”的綜合治理模式……
“陜西省檢察機關將持續推進生態環境檢察專門化建設,充分發揮跨行政區劃檢察院的‘撬動’作用,一體履行‘四大檢察’職能,依法行使監督職責、訴訟職責和治理職責,同步擴大跨省檢察協同圈、‘檢察+法院+行政’協作圈,發揮公益組織、‘益心為公’志愿者作用,凝聚更多力量參與秦嶺生態環境保護,堅決扛起‘秦嶺檢察衛士’的職責使命。”王旭光說。(記者 孫立昊洋;通訊員 郝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