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辦公室“安”在社區——榆林市公安局高新分局社區警務工作小記
“呂警官就像咱社區的‘平安哨兵’。要不是她,我那17萬元養老錢就打水漂了。”8月18日,榆林市公安局高新分局沙河路派出所轄區圣景社區居民高先生提起社區民警呂姣姣,不住夸贊。
8月5日,呂姣姣走訪圣景社區時,得知高先生迷上了一款能很快返利的投資。多年的反詐經驗讓她警覺,立即上門詢問。“小呂,我在搞‘投資’,這軟件返利真快,投了4次,都掙錢了。”高先生展示著手機上的“投資”界面說。“高叔,這是典型的投資理財詐騙。前期給甜頭,當你投大錢后,他們就會跑路。”呂姣姣拿出反詐宣傳冊,指著其中一個典型案例說。經過近兩個小時耐心勸說,高先生終于醒悟,連連向呂姣姣道謝:“多虧你及時趕來,不然我的養老錢都搭進去了。”
社區民警呂姣姣的故事,只是榆林市公安局高新分局社區警務工作的一個縮影。去年3月以來,該分局推行“全天候在社區”工作模式,讓民警從值班室走到群眾身邊,把問題解決在萌芽狀態。截至目前,該分局已妥善化解各類矛盾糾紛245起,排查整改安全隱患171處,第一時間幫助群眾解決問題312件。
“余警官,你可得幫我們說說理。”7月10日,馬扎梁派出所社區民警余澤田剛回到警務室,社區居民李先生和妻子就氣沖沖地找上門。“我家鄰居天天打麻將到半夜,洗牌聲、說笑聲吵得我們沒法睡覺,孩子一大早還上學呢。”李先生激動地說。
余澤田當即帶著這對夫婦到他們的鄰居家。“王大哥,正常娛樂活動是您的權利,但是不能影響到周圍鄰居的休息,這也是您的義務。”余澤田笑著說,“您看,隔壁孩子要上學,老兩口睡眠淺,要不咱約定個時間,晚上9點前結束娛樂活動?”
“余警官說的話在理,是我們沒注意。”李先生的鄰居王大哥不好意思地說,“以后一定注意,絕不擾民。”不到半小時,這場鄰里糾紛就化解了。
社區民警只有深入基層一線,沉在群眾中間,才能真正干好公安工作。這句話,在沙河路派出所社區民警柳旭東身上得到了體現。
“小柳警官的聯系卡,我家冰箱上、大門后都貼著,有事兒找他比找親戚還快。”沙河路街道榆康社區居民黃莉說。
柳旭東管轄的片區有4000余戶居民,毗鄰商圈,人員流動大。早在2020年10月18日上任第一天,柳旭東就印了3000張警民聯系卡,挨家挨戶發放。“群眾找得到人,才敢說事、愿意說事。”他說。
今年1月,榆康社區居委會反映居民耿先生對小區改造有意見,柳旭東便主動邀約耿先生與居委會干部懇談。“加裝電梯憑啥按面積攤錢?一樓又用不上。”耿先生說。
“您說的話有道理,我已經跟居委會溝通了,一樓住戶可以適當少分攤費用。”柳旭東拿出實地調研的照片說,“電梯加裝后,老人上下樓方便,您看這是其他小區的案例……”經過3個小時推心置腹的交流,耿先生的態度漸漸緩和:“小柳,你是真心為我們考慮。我不是反對改造,就是怕不公平。”
針對耿先生對住宅樓安裝電梯方案的建議,柳旭東實地調研,換位思考,多次溝通,他的真誠得到了耿先生的認可,耿先生表示之后會用合理的方式向物業公司表達意見。
如今在榆林市公安局高新分局,社區民警80%的工作時間都在社區度過。“把辦公室‘安’在社區,其實是把心貼近群眾。”榆林市公安局高新分局相關負責人說,“群眾的事再小也是大事。社區民警只有沉下去,才能把平安根基打得更牢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