渭南臨渭區為社區治理插上“智慧翅膀”
社區是社會治理的基本單元,社區治理關系群眾切身利益、社會和諧穩定。滿足社區居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求,需要理念和機制的更新。
隨著信息化的高速發展,“互聯網+”、大數據等新技術成為驅動。近年來,渭南市臨渭區加強社區信息化建設,開發運行“城市治理服務云平臺”“智慧警務”等平臺,構建起以網格化為基礎、以信息化為支撐、向智能化跨越的共建共治共享格局,為社區治理插上了“智慧翅膀”。
照片墻“退休”,云平臺“上崗”
臨渭區人民街道東風社區曾經有面“照片墻”。因為社區流動人口多、矛盾糾紛頻發,為了做到管理有目標、服務有針對,2011年,經過近半年的信息摸排工作,一面記錄著社區居民信息的“照片墻”問世。
“‘照片墻’確實為我們的工作帶來了便利,但社區下轄21個居民小區、1.2萬名群眾,11個網格員要負責走訪摸排、排查安全隱患、調解矛盾糾紛等工作,總有種‘小馬拉大車’的感覺”。東風社區黨支部書記孫曉萍說。
2019年4月,東風社區的“照片墻”正式“退休”,網格員們有了“城市治理服務云平臺”(簡稱智慧社區平臺)這個“好幫手”。
9月16日,在東風社區,網格員蘇家樂為記者演示了智慧社區平臺的運行情況。平臺包括基礎數據、智慧黨建、街社吹哨、便民服務4個模塊,涵蓋了居民信息查詢、急難問題上報、證明蓋章、政策宣傳、志愿服務等內容。
打開基礎數據中的網格信息,該網格內的網格員、黨員、老人、殘疾人、流動人口、重點關注人群等信息一目了然?!捌脚_上線后,大大節省了我們走訪摸排的時間。同時,網格員和居民也可以利用手機小程序,隨時上報社區里的各種問題,把矛盾化解在基層、把隱患解決在萌芽狀態?!碧K家樂說。
在今年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東風社區依托智慧社區平臺,開展網格化管理、信息化排查、遠程化監測、全民化動員、電子化出入,實現了社區聯防聯控的精準化、智能化和高效化。
截至目前,臨渭區已有30個社區接入智慧社區平臺,推動社區治理從“粗放型”向“精準型”“智慧型”轉變。
民生問題“隨手拍”
“智慧社區平臺里的‘隨手拍’太方便了,之前我反映的樹木橫倒問題,不到一個小時就解決了。”說起“隨手拍”功能,網格員宋亞鋒頻頻點贊。
2019年7月,由于連日大風,東風社區北塘路一棵大樹連根倒下,砸中一輛小車并扯斷部分電線,造成交通擁堵和安全隱患。在網格內巡查路過的宋亞鋒用“隨手拍”將情況上傳到了平臺,并與黨員志愿者王雙明一起疏導交通、張貼警示標語、維持現場秩序。
社區工作人員看到平臺預警信息后,及時對相關職能部門吹響了“緊急哨”。不一會,臨渭區供電局、交警大隊、園林處、城管執法等部門工作人員趕到現場,處理斷樹、搶修電路,交通得到了快速恢復。
“在街社吹哨這一模塊中,整合了居民、網格、社區、街道、職能部門等,協調各方資源、需求、服務高效處置?!睂O曉萍說,“居民發現問題后,可即刻通過‘隨手拍’上傳,社區能處置的迅速處置,不能獨立處置的上報街道和有關部門解決。”
“居民上傳問題線索后,還可以對處置進度進行全程跟蹤,就像網上購物的物流信息一樣。這樣就有效避免了各部門‘踢皮球’的情況?!碧K家樂補充道,“處置結束后,還能對處理結果進行評價打分,作為相關部門的年終考核依據?!?/p>
去年秋季開學時,有居民發現沋西小學隔壁建筑工地的塔吊臂伸進了學校操場,便將這一安全隱患上傳到了智慧社區平臺。社區將這一情況上報街道,吹響了“安全護學哨”。臨渭區城管執法局、教育局等單位迅速“報到”,與施工方協商解決方案,最終將塔吊移出學校范圍,并設立了安全圍擋,排除了安全隱患,保障了師生安全。
“以前居民發現了問題線索,苦于不知道往哪上報,大部分也就不了了之。有了智慧社區平臺,反映處理問題簡便高效,大家參與社區治理的積極性和熱情更高了。”孫曉萍說,目前社區已錄入“隨手拍”線索714條,處理網格問題80件,吹哨10件,將大量安全隱患和矛盾糾紛解決在了初始階段。
“智慧警務”提升社區居民安全感
社區的治安越來越好,群眾安全感不斷提升已經成為近年來槐衙社區居民的普遍感受。從地處城鄉接合部的治安混亂社區,到如今的可防性案件零發生,槐衙社區的轉變得益于轄區派出所環北路派出所“智慧警務”平臺的實戰化應用。
槐衙社區常住人口884戶1800多人,因交通網絡便捷,呈現出房屋租賃戶多、流動人口多等特點,治安工作難度大。對此,社區民警劉黎芬深有體會,“以前只能通過加大巡邏頻次和密度來排查安全隱患,給予犯罪分子以震懾,浪費人力物力不說,電動車被盜、電瓶著火、矛盾糾紛等事件也時有發生?!?/p>
2018年,臨渭區利用云計算、物聯網等信息技術,探索信息化、智能化、數字化的治安管理模式,選取槐衙社區為試點,建成了集電子圍欄、車輛抓拍比對、進出通道人臉識別等為一體的智慧社區安防系統,實現信息化牽引、大數據集成、扁平化指揮、實戰化應用的防控功能,給社區加上了一把高科技“安全鎖”。
投用初期,“智慧警務”的作用就得到了檢驗。2018年9月,環北路派出所轄區梁村連續發生電動車盜竊案。當犯罪嫌疑人潛入槐衙社區準備作案時,被人臉識別系統抓拍。辦案民警通過抓拍頭像比對分析,確定了嫌疑人身份,成功將其抓獲并追回了23輛被盜電動車。
同時,槐衙社區引入電瓶車充電管理系統,居民在夜間充電完成時即可自動斷電,有效排除了因電瓶車充電導致發生火災的安全隱患。
探頭站崗、鼠標巡防、居民“刷臉”出行,有了“智慧警務”的精準打擊和強大震懾,許多風險隱患被防范化解于未然,槐衙社區在2019年實現治安案件零發案,被評為渭南市平安社區和文明社區。
“‘智慧警務’的應用,打破了傳統社區警務工作跑斷腿、走不完、反應慢的弊端,讓人防、物防、技防緊密配合,對于整合警務資源、提升治安工作效能發揮了重要作用,切實提升了社區居民的安全感、滿意度?!杯h北路派出所所長梁偉說。
(記者?董劍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