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讀|讓社會治理有力度、有廣度、有溫度
市域社會治理,事關頂層設計落實落地,事關市域社會和諧穩定,事關黨和國家長治久安。
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視市域社會治理現代化工作,多次進行研究部署。以推進市域社會治理現代化試點為抓手,我省各地積極探索、創新實踐,讓社會治理更有力度、廣度、溫度。
發揮市級主體主責作用和統籌協調優勢
在推進市域社會治理現代化試點過程中,我省各市積極發揮市級主體主責作用和統籌協調優勢,成效顯著。
作為全國第1期試點市,寶雞市充分發揮市級主體主責作用,根據市域社會治理的新情況、新要求,將試點工作細化為43項重點任務112項具體要求,提出26項寶雞特色指標,制定“任務書”“路線圖”“時間表”,調動各部門、各縣區參與社會治理,形成了目標明確、職責清晰、高效聯動的社會治理體系。
其次,發揮市級資源整合優勢,破解市域社會治理難題。寶雞市財政出資,建立了嚴重精神障礙患者收治中心和病殘吸毒人員收戒中心;每年組織對各縣區、鎮街公眾安全感進行測評;依托智慧城市建設,構建貫通城市大腦和基層細胞的“雪亮工程”一總兩分平臺,提升預測社會需求、預警社會風險的準確性、及時性。
第三,發揮市級統籌協調職能,創新市域社會治理機制。寶雞市著眼把大矛盾、大風險控制化解在市域,在全市提升推廣鳳縣矛盾多元化解“236”機制,打造風險評估寶雞模式,創新推行維護穩定“三個一”工作機制,構建全周期動態治理機制。圍繞把小矛盾小問題解決在基層,下移重心,在城鄉社區推行微治理,創新推出“四單一圖”社區警務模式,整合設置1537個全要素治理網格,形成了市級統籌協調、縣區組織實施、鎮村強基固本的全鏈條社會治理工作機制。
加快推進綜治中心規范化建設
綜治中心建設是實現市域社會治理現代化的重要抓手之一。近年來,銅川市把綜治中心建設作為創新社會治理、深化平安建設、維護社會穩定的重要載體和平臺,舉全市之力深入推進。
截至2019年年底,銅川累計投資1.13億元,規范化建設和實體化運行了1個市級、5個縣區(含新區管委會)、38個鄉鎮(街道)、73個社區、359個村綜治中心。市、縣(區)兩級中心整合與社會治理關聯度較高的十多個行業部門和社會組織,鄉鎮(街道)統籌派出所、司法所、法庭、信訪辦等資源,社區(村)級中心整合社區和村干部、網格員、人民調解員、志愿者等力量,共同推進基層自治和平安創建。
信息化支撐方面,銅川市開發建設了集指揮調度、分析研判、信息流轉、事項督辦、考核評價于一體的社會治理綜合聯動平臺;開發“平安指數”系統,建成集人、地、事、物、情、組織于一體的社會治理數據信息庫,打造了一支3198人的網格員隊伍并配備手持終端。
推進多元化共治方面,銅川在市、縣(區)綜治中心開設訪調對接室、訪訴對接室、涉法涉訴訪工作室和多元調解室,推出法院助力市域治理法治化,網格助力審判執行高效化“雙助雙化”新機制。
提升易地扶貧搬遷安置區治理效能
易地扶貧搬遷安置區群眾面臨生活觀念更新、生產方式轉變、社會關系重組和人際鄰里關系調整,如何讓群眾住得下、穩得住,為群眾提供良好的服務?
堅持民生至上,聚焦善治新時代,安康緊扣問題導向,圍繞“誰來治”“治什么”“治得好”,努力答好搬遷安置區社會治理的安康“答卷”。安康市委、市政府發揮黨建引領作用,夯實綜治主體責任,帶動群眾廣泛參與。先后在1000戶以上安置區建立64個黨組織,在500戶至1000戶安置區實行掛靠建立黨組織209個,在500戶以下安置區實行融合建立黨組織1091個,實現了搬遷安置區綜治中心建設全覆蓋,且均達到“四有六化”標準。
安康市堅持問題導向,按照“原籍管理林和地,社區服務房和人”原則,創新推行“居住簿”制度,明確11項權利、6項義務,解決了人戶分離后社會治理難題;創新“三力聯調”“挨戶防”“家家幫”等做法;還廣泛開展“六好”幸福家庭、和諧社區創建工作。
安康市創新制度機制,注重人民評價,建立健全了通報、預警、點評、督導、考評制度;創新建立了“三單三函”機制,及時提醒、督辦推遲滯后問題;健全以鎮(街道)為單元的測評體系,市級每年組織一次自測自評。
(記者?劉曌瓊?實習生?候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