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一新:基層社會治理要用好“四量”
基層社會治理中常常面對各類風險隱患,如何加快推進基層社會治理現代化,把矛盾問題解決在基層、化解在萌芽?中央政法委秘書長陳一新在7月28日召開的第五次新時代政法工作創新交流會上強調:治理體制上要用活“存量”,治理機制上要用夠“增量”,治理手段上要用好“變量”,治理動力上要用足“能量”。長安君在此細細解讀。

治理體制上要用活“存量”
著眼“平時好用、戰時管用”,以完善“三個組織體制”為抓手,整合盤活基層社會治理存量資源,加快構建多元主體參與的共建共治共享格局。
——完善社區組織體制,以基層黨建引領社區組織建設,總結推廣“紅色物業”發展經驗,把社區工作與物業管理融為一體,使“紅色物業”隊伍發展成為城市社區工作的新型專業隊伍,打通服務社區居民“最后一米”。
——完善基層網格組織體制,組織社區干部、下沉干部、樓長、居民骨干、物業職工、社區志愿者等力量聯防聯控、群防群治,尤其把住在轄區內的所有黨員、人大代表、政協委員、共青團員在平時就編入基層網格,實行常態化管理,探索“平時植根基層、戰時召之能戰”的新體制,推動網格化在社區管理、維護穩定、服務群眾方面發揮更大作用。
——完善基層綜治中心組織體制,統籌公安派出所、社區警務站、司法所、法庭等基層政法資源,以集中辦公、集約管理、集成服務的方式,打造矛盾糾紛化解全流程鏈條,提高維護社會穩定能力水平。
治理機制上要用夠“增量”
樹立“全周期管理”意識,以創新“四個治理機制”為抓手,大幅提升基層社會治理效能。
——創新源頭治理機制,及早發現問題,及時采取有效對策防患未然,力求用最少成本和代價解決問題,把小矛盾小問題解決在基層,把大問題大風險解決在市域。
——創新系統治理機制,堅持黨的領導,統籌政府、社會、市場各方力量,強化全要素協作配合,形成覆蓋全面、觸角靈敏、上下聯動、各方協同的治理工作格局。
——創新全程治理機制,重視推進事前事中事后全程治理,形成從源頭到末梢的完整治理鏈條,下“繡花”功夫,把每個環節的工作做扎實、做到位。
——創新依法治理機制,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破解“疫后綜合征”,引導基層群眾依法表達訴求、解決糾紛、維護權益,形成辦事依法、遇事找法、解決問題靠法的良好環境。
治理手段上要用好“變量”
善用互聯網這個最大變量,以“一網三統”為抓手,加快構建從“城市大腦”到“基層細胞”的智能化社會治理體系,充分發揮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區塊鏈的乘數效應,不斷提升基層社會“智治”水平。

?
——推進“一網統管”,加快完善基層信息基礎設施網絡,以數據集中和共享為途徑,推動技術融合、業務融合、數據融合,加強社會治理要素的精細化管理,做到一網全覆蓋。
——推進“一網統防”,用好大數據這個“顯微鏡”,加強對基層各類風險隱患的智能化監測預警,切實做到矛盾風險早發現、早防范、早處置。
——推進“一網統辦”,創新基層智能化服務體系,拓展數字技術應用場景,不斷提升公共服務均等化、普惠化、便捷化水平。
治理動力上要用足“能量”
弘揚偉大的抗疫精神,使之成風化俗,形成推動基層社會治理現代化的強大正能量,使“中國之治”煥發出強大的精神力量。
——弘揚“萬眾一心、眾志成城”的團結精神,充分發揮人民群眾主體作用,打造基層社會治理共治鏈、同心圓。
——弘揚“迎難而上、勇當先鋒”的擔當精神,引導基層黨員干部在防控疫情的大考面前勇挑重擔,在維護社會穩定的關鍵時刻沖鋒在前。
——弘揚“舍身忘死、日夜奮戰”的奉獻精神,用黨員干部的“辛苦指數”換來群眾的“幸福指數”,不斷增強人民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弘揚“精準防控、精心救治”的科學精神,努力掌握社會治理規律,善用先進理念、專業方法、精準舉措增強基層社會治理效能。
——弘揚“一方有難、八方支援”的大愛精神,倡導人人奉獻愛心,堅持守望相助,鼓勵見義勇為,形成扶正祛邪的社會風尚,讓全社會充滿正義正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