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雞市渭濱區構建黨建引領社區“多元共治”格局—— 社區治理“合伙人”辦好群眾“心頭事”

8月16日,寶雞市渭濱區經二路街道經一路社區愛心托管班里,大學生志愿者給孩子們上課。 ?受訪者供圖
8月16日,寶雞市渭濱區經二路街道經一路社區的愛心托管班里,大學生志愿者正帶著孩子們做非遺手工、讀紅色故事。
“社區有很多雙職工家庭,暑假孩子沒人帶。我們便聯系了高校的志愿服務隊和轄區返鄉大學生開設愛心托管班,解決群眾的后顧之憂。”經一路社區黨委書記趙靜介紹,除了輔導作業,愛心托管班還開設了繪畫、書法、紅色教育、科普等課程。同時,志愿者自編自導了防溺水、防詐騙情景劇,讓孩子們在玩樂中學習知識、提高風險意識。
社區是城市治理體系的基本單元,社區治理水平直接關系居民的幸福感與獲得感。渭濱區轄5個鎮、5個街道,小區多、居民多、人員流動大、服務需求強。為破解社區治理“小馬拉大車”難題,渭濱區堅持黨建引領,充分發揮社區工作者、物業、業委會、轄區黨員、志愿服務隊伍、共駐共建單位等作用,建立起一支支社區治理“合伙人”隊伍,形成各方參與、多元共治的工作格局。
讓群眾就近享受便捷服務
“大半夜發現家里水管漏了。多虧咱們社區有水電匠,第一時間過來幫我家解決了問題。”渭濱區長嶺社區居民金福妹說。
長嶺社區原來是國有企業管理的單位型社區,社區內有大量產業技術工人。因此,社區把各類具有專業技能的人聚起來,形成了以黨員“匠人”為骨干,包括水電匠、修鞋匠、理發匠、磨刀匠、代辦匠、裁縫匠等在內的“嶺里十八匠”服務隊伍,以“小切口”精準服務群眾。
代辦匠李佳經常去社區領“任務”,為行動不便的老年人上門送菜送藥。“以前總覺得那些事情都是社區工作人員的任務,但是他們一共就那么幾個人,很多時候忙不過來。如果人人都能參與進來,發揮專長互相幫助,我們的院子將變得更好。”李佳說。
長嶺社區通過黨員帶動、積分激勵等模式,將很多像李佳這樣原來的“局外人”轉化為“合伙人”,構建起全民參與的互助“生態鏈”,實現服務效能與治理溫度雙提升。
寶橋社區“紅橋”老兵幫幫團、姜譚路西社區“四千行動”常態化走訪機制、經二路街道“581”院落服務合作社……渭濱區很多鎮(街道)、社區結合自身居民結構特點,探索形成一批接地氣、有實效的特色為民服務品牌,構建起資源共享、責任共擔、服務共推的良好局面,讓群眾切實感受到“家門口”的幸福。
把矛盾糾紛化解在基層
“都是相處多年的鄰居,抬頭不見低頭見,有啥事咱都換位思考下,心平氣和地說開就好了。”8月18日上午,姜譚路西社區“勤莉調解工作室”里,社區書記陳勤莉正耐心勸解因房間噪聲引發糾紛的兩戶居民。十幾分鐘后,原本劍拔弩張的兩家人都消了氣,握手言和。
矛盾糾紛化解,也需要“合伙人”參與。“勤莉調解工作室”創新整合司法干警、公安民警和社區“五老”隊伍力量,構建起多方聯動的調解體系。此外,工作室與區法院遠程視頻調解中心實現線上直連,遇到復雜糾紛可即時連線法官提供專業法律指導,讓矛盾化解既有溫度又有法度。
“作為老住戶,社區很多人我都熟悉,退休后我想著發揮余熱,為打造和諧社區出點力。”談及參與調解工作的初衷,“勤莉調解工作室”的“兼職”調解員、老黨員韓桂芹話語樸實卻擲地有聲。
“勤莉調解工作室”成立以來,成功調解各類矛盾糾紛2000余件,其中重大疑難糾紛260余件,調解成功率高達98%。因工作成效顯著,陳勤莉被司法部評為“全國優秀人民調解員”,“勤莉調解工作室”也榮獲全省“楓橋式”人民調解工作室稱號。
近年來,渭濱區以強化基層治理為核心,通過健全完善“鎮(街道)黨(工)委—村(社區)黨組織—居民小區(村民小組)黨組織—微網格黨小組”四級聯動體系,將黨組織的組織優勢與網格管理的精細化優勢精準對接,引導各社區依托網格構建矛盾糾紛化解體系,并充分發揮各機構協調聯動作用,實現矛盾不出網格、問題不上交,最大限度把矛盾糾紛化解在基層,確保轄區和諧穩定。
共繪社區治理“同心圓”
“以前這條路坑坑洼洼,晚上黑燈瞎火,現在不僅鋪了柏油路,還栽了樹、安了路燈。”8月10日,橋南街道西寶路社區居民王師傅向記者訴說家門口的變化。
王師傅家門口的路建成時間早,長期缺乏專業管護,道路破損、垃圾堆積,因涉及多方權責,問題一直難以解決。西寶路社區黨支部便主動牽頭,召開共駐共建聯席會議,邀請中國聯通寶雞分公司、西寶路派出所等10余家單位共同商議,通過分段負責、資源整合,經過3個月整治,完成道路硬化綠化,安裝路燈20盞。
社區作為基層治理“前哨”,直面群眾訴求卻常受職權限制,易陷入“看得見管不了”的困境。渭濱區以破解基層治理協同難題為導向,通過共駐共建聯席會議等機制,發揮各單位優勢,合力解決社區面臨的困難問題。此外,渭濱區探索開展“鎮街吹哨、部門報到”創新治理試點,由鎮(街道)根據社區治理需求“吹哨”,聯動轄區企事業單位、黨組織及在職黨員等力量主動“報到”,建立完善“一哨一評”機制,形成解決問題閉環機制,提升了社區治理能力和水平。
據介紹,今年以來,渭濱區已有300余家共駐共建單位、5175名在職黨員干部、5000余名志愿者參與社區服務,各類“合伙人”的作用不斷凸顯,解決社區居民的急難愁盼問題,不斷提升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