銅川印臺檢察:以高質效檢察履職描繪黃河流域生態治理新畫卷

近年來,銅川市印臺區人民檢察院認真貫徹落實《中華人民共和國水法》《中華人民共和國黃河保護法》及《銅川市河道管理條例》《銅川市水資源管理辦法》等,結合實際開展了“攜手清四亂 保護母親河”等專項活動,綜合開展水資源保護、水污染防治、水生態修復等工作,以高質效檢察履職助力美麗印臺建設,黃河流域生態環境治理取得明顯成效,人民群眾獲得感、幸福感顯著增強。
2021年以來辦理環境污染類案件129件,發出訴前檢察建議114件,磋商15件,督促清理各類建筑生活垃圾600余噸,清理河道污染源30余處,針對210國道沿線洗車店非法取水、污水排放漆水河等問題制發檢察建議16件,水源地污染問題得到有效整治。

春暖花開,碧水悠悠。漆水河發源于印臺區(郊區)玉華鎮鳳凰山南,流經金鎖關、紙坊、印臺、王益后,在耀縣城南與沮水匯合,全長64.2公里,是銅川的母親河,千百年來伴隨著銅川人民的生活,見證著銅川的變遷。三月以來,自北向南蜿蜒流經印臺全段的漆水河中草色漸綠,河水清澈見底,魚兒歡暢游走,偶見白鷺踏水嬉戲,已成為印臺區一道亮麗的風景線。
曾經的漆水河,由于地處川道中,彎道繁多,流向不定,導致治理難度大,沿線污水經常排放到河道中,是名副其實的“漆水”。雖然經過多年的治理,水質得到了極大改善,但水污染治理仍是一項長期性工作。黃河保護法實施以來,印臺區檢察院始終將檢察履職與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優美生態環境需要緊密結合,以“益心益印”檢察辦案團隊為有利抓手,依法能動履職,持續加強黃河流域生態環境治理,堅決打好碧水保衛戰。2023年2月,印臺區檢察院聯合印臺區河長制辦公室建立“河湖長+檢察長”工作協作機制,凝聚河湖水資源、水生態、水環境保護合力。5月,部署開展了“黃河流域水資源保護”專項活動,聚焦流域農業面源污染、工業污染、城鄉生活污染源頭管控等問題,持續深化檢察監督。
“整治河道污染問題是一項系統工程,需要各職能部門凝聚共識,齊頭并進,希望檢察機關和水務部門能夠發揮好‘河湖長+檢察長’工作機制的橋梁紐帶作用,推動河湖‘四亂’問題得到徹底整治。”聽證員代表在印臺區檢察院河湖“四亂”問題公益訴訟案件公開聽證會上如是說到。
為營造良好的河湖生態環境,2023年5月初,印臺區檢察院聯合水務部門開展了為期一個月的巡河巡湖工作,隨后就其中發現的河湖“四亂”問題召開公開聽證會,廣泛邀請區級人大代表、政協委員、“益心為公”志愿者、人民監督員進行公開聽證,各鎮辦負責人和水務部門代表同時參會。經過聽證,依法送達了檢察建議書,并在收到回復后及時開展“回頭看”工作,確保問題真正得到整改落實。
針對銅川市人民檢察院交辦的印臺區雨污分流不徹底、三個礦區污水處理站運行不正常這兩件環保督查案件線索,印臺區檢察院采取上門簡易聽證的方式,督促相關部門依法履行職責,盡快完成雨污分流項目,通過三個礦區污水處理站竣工驗收報告并投入使用,切實保護好黃河流域生態環境。2023年年底,14.14公里雨污分流和排水管網建設任務圓滿完成,全區38個排水管網錯漏混接問題得到全面整改。
通過集中公開聽證、上門簡易聽證等方式,印臺區檢察院綜合聽取多方意見,推動行政機關協同配合,統一治理,共同促進黃河流域治理現代化,為印臺經濟社會發展綠色轉型,創造美麗宜居城區提供了堅實的法治保障。

“暮春三月,江南草長,雜花生樹,群鶯亂飛”。美好的生態環境離不開花、樹、群鶯等多重元素和諧共生。同理,治水也不能僅治水,還需要“治山”,標本兼治。因此,印臺區檢察院始終堅持系統觀念,從黃河生態系統整體性出發,推進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修復,更加注重綜合治理、系統治理、源頭治理,“治水”的同時也“治山”,促進山水相依,源遠流長。
“過去裸露的礦山,如今披上了新綠裝,滿眼生機,美不勝收”,看著如今完成綠色蛻變的礦山,辦案檢察官由衷欣慰地感嘆道。
印臺區地跨兩個地貌單元,礦產資源豐富,但部分礦山企業在露天開采過程中沒有及時進行治理,形成了多處裸露的礦坑,周圍的植被也遭到破壞,嚴重損害了當地山體生態環境。印臺區檢察院干警在開展礦山地質環境綜合治理工作中多次走訪礦山企業,調查核實公益受損情況。
根據“誰開采、誰治理、誰修復”的原則,依法向行政執法機關發出訴前檢察建議,督促礦山開采企業進行治理。礦山企業投入97.9萬余元清理廢渣、平整土地,挖方18300立方米,填方11000立方米,綠化土地13320平方米,播撒草籽約1000公斤,補植補栽樹木1000余棵,針對修復過程中產生的揚塵污染問題,采取覆蓋防塵網、灑水等措施進行綜合治理。同時以該案的辦理為契機,推動行政執法機關同步開展專項檢查,全面核查礦山企業采坑周邊區域修復情況。督促包括涉案企業在內的三家礦山企業在治理過程中進一步嚴格落實礦山地質環境修復治理方案,設立區域標識牌、覆蓋堆料、填埋礦坑,在最大限度內恢復生態環境。辦案干警針對整改情況進行了跟蹤回訪,通過實地走訪、詢問、無人機拍攝等方式,與前期調查形成的問題清單進行逐一比對,銷號處理,防止虛假整改及事后反彈回潮。針對補植復綠情況進行調查核實,督促涉案企業及時管護,有效落實礦山地質環境保護、植被修復等工作。該案入選全國檢察機關公益訴訟“千案展示”案例,獲評陜西省檢察機關“六五”生態環境保護公益訴訟典型案例。
為進一步深化辦案質效,擴大生態環境保護司法效果,印臺區檢察院結合某濫伐林木案被告人在涉案地點補植補栽油松樹400余棵,成活率達90%以上等生態修復情況,聯合區法院在轄區某直觀山坡上設立全市首個“環境資源公益訴訟生態修復示范點”。法檢聯合對已審結的某非法采礦案、濫伐、盜伐林木案的修復情況進行多次“回頭看”,確保受損生態環境修復到位。
2023年8月,印臺區檢察院與印臺區田長制辦公室共同制定了《關于建立“田長+檢察長”工作機制的意見》,促進土地行政執法和檢察監督的有效銜接。9月,聯合區法院共同制定了《銅川市印臺區人民法院、銅川市印臺區院環境資源公益訴訟聯動工作辦法》,跨部門、多元化生態環境保護格局正在逐步形成。

印臺區檢察院堅持構筑“黨委領導+政府主導+社會協同+公眾參與+法治保障”的現代化多元環境治理體系,不斷完善各項機制建設,努力凝聚生態環境保護最大合力。主動向區委、區人大匯報生態環境檢察情況,爭取有力支持。聯合區委政法委、區民政局印發《印臺區“網格化管理+檢察公益訴訟”工作機制實施方案》,廣泛吸納網格員加入公益保護。借力“外腦”提升辦案效果,聘請22名“益心為公”志愿者參與檢察辦案,為生態環境保護出謀劃策,選聘5名行政執法機關工作人員擔任檢察官助理,協助解決辦案專業性問題。2023年推動區人大出臺《關于加強新時代檢察機關行政檢察工作的決定》,為檢察機關充分發揮行政檢察監督職能作用,推進區域社會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提供了堅實有力的保障。
網格員、志愿者、檢察官助理通過不同形式參與公益訴訟辦案,逐步形成“公益訴訟+”的多層次辦案模式。印臺區檢察院組織全區1300余名網格員參與線上、線下公益訴訟培訓,網格員協助調查取證20余次,“益心為公”志愿者提供線索10余條,檢察官助理提供法律咨詢30余次,協助進行調查取證10余次,不定期組織同堂培訓,取得了良好的辦案效果。
認真貫徹落實《陜西省生態環境保護行政執法與刑事司法銜接工作辦法》,完善生態環境執法與刑事司法銜接機制。嚴格落實“一案三查”制度,在生態環境保護領域實現“四大檢察”一體化履職。2023年3月成立了生態環境檢察一體化辦案團隊,集中統一辦理涉生態環境檢察監督案件,全方位、多層次保護生態環境。
志合越山海,聚力共前行。黃河流域生態環境保護是一項系統工程,需要各職能部門凝聚共識,協作配合。因此,印臺區檢察院多次就農業面源污染、耕地保護、水行政執法等問題與相關行政機關進行溝通聯系,督促責任部門落實整改責任,協同推進生態環境綜合治理、系統治理。(李成龍 通訊員 袁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