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個堅持”強化民商事審判 服務保障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
民法典實施以來,榆林全市法院充分發揮民事商事審判職能作用,堅持圍繞中心、服務大局,堅持司法為民、改革創新,為服務保障榆林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作出了積極貢獻。兩年來,全市法院共審結民商事案件108264件,結收比0.97,法官人均辦案數235件,位列全省第2位。
一是堅持服務大局,保障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認真對標陜西省第十四次黨代會和榆林市第五次黨代會部署,制定全市法院《關于貫徹落實省第十四次黨代會精神的工作方案》和《關于為譜寫榆林新時代高質量發展新篇章提供有力司法服務和保障的意見》。認真貫徹實施民法典,做好新舊法律適用銜接,服務統籌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積極引導當事人調解協商、互諒互讓、共渡難關,精準服務“六穩”“六保”;其中,區分不同情況,依法酌定減免違約責任、減免租金等做法,得到上級法院充分肯定。積極應對和化解區域性金融風險,開通金融訴訟綠色通道,助力全市不良貸款率降至近十年來最低。推出20項司法服務舉措,依法維護民營企業合法權益。著力強化破產審判,成立破產審判合議庭,扎實推進破產案件審判專業化,審結的漠源鎂業公司破產案被評為全省法院十大破產典型案例。加強環境資源審判,推進陜甘寧蒙晉周邊地市法院簽署《環境資源審判框架協議》,助力黃河中上游環境治理。
二是堅持公正司法,促進民商事審判提質增效。在全市法院部署開展“審判執行質量提升年”活動,作為常態化推進“雙進”工作重要抓手。制定《案件質量評查辦法》,建立“評查人員庫”,發布全市法院“十大審判執行案例”,評選表彰“優秀裁判文書”,提升辦案精品意識。進一步深化案件繁簡分流機制改革,探索實行簡單案件集中排期、送達、開庭,靈活運用要素式庭審、令狀式文書等方法,促進案件依法高效辦理,有效破解案多人少難題。全市法院速裁方式結案數占一審民商事案件結案總數的40%以上,平均辦案周期不超過25天。市中院推進繁簡分流改革的經驗做法被省委《改革工作動態》專題刊載。著力強化監督指導,嚴格落實中院領導班子成員“掛點”包抓、“蹲點”督導和末位函詢督辦制,全面修訂考核評價辦法,推動形成“多辦案、快辦案、辦好案”的良性競爭機制。
三是堅持司法為民,不斷滿足群眾多元司法需求。緊盯民生領域突出矛盾和問題,依法保護民生權益,加強勞動者權益保障,妥善化解“雙減”政策衍生糾紛,依法妥善審理涉房地產案件,積極助力“保交樓、保民生”行動。強化與婦聯、婚調委等合作,依法保護老人、婦女、兒童的合法權益。持續深化“兩個一站式”建設,堅持線下線上相結合,大力推廣“云上法庭”等線上訴訟新模式,推行送達、排期、保全、鑒定評估、文書上網等輔助事務在訴訟服務窗口集約辦理,全面推行司法局派駐調解、訴前調解機制。創新發展新時代“楓橋經驗”,形成了“三治議事小屋”“老高調解室”“說事堂”等各具特色的訴源治理品牌,匯聚起就地化解矛盾糾紛的強大合力。榆陽魚河法庭“三治”解紛機制入選最高院第四批人民法庭建設案例。子洲法院裴家灣法庭被評為全國法院先進集體。市中院與省法學會、西北政法大學聯合舉辦“新時代人民法庭高質量發展論壇”。全市法院49個人民法庭年均辦理各類案件1.6萬件,實現近三分之一的民商事糾紛在基層就地化解。
四是堅持改革創新,著力提升民商事審判司法效能。加快推進執法司法責任體系改革和建設,靈活組建扁平化民商事審判團隊,建立民事執行專業審委會,深入推進四級法院審級職能定位改革試點,動態評估案件分布、數量和質量變化情況。推動集約化辦理事務工作,全面啟用電子簽章,探索推行電子送達,推進案卷掃描中心建設,將司法鑒定對外委托權限下放各基層法院,進一步提升辦案效率。打造專業化高素質審判隊伍,創辦“榆法講壇”、青年論壇,與西北政法大學共建“法科研究生實踐教學基地”,先后邀請中國政法大學、最高法院執行局、北京海淀區法院等學者法官開展線上理論與實務培訓,提升專業化審判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