陜西平利:法官巧解“彩禮結”
“彩禮和‘三金’,必須全退!”王某一掌拍在厚厚的證據上,語氣斬釘截鐵。
“結婚過日子,柴米油鹽哪樣不花錢?你讓我……拿什么退?”趙某眼圈泛紅。
七月驕陽似火,陜西省平利縣人民法院調解室里的氣氛卻凝滯如冰。
王某和趙某為同村人,長大后各自在外打拼,一年前經人牽線,很快步入婚姻殿堂。因婚前缺乏了解,婚后生活矛盾頻生,進而冷戰分居,最終因為離婚鬧上法庭。
承辦法官汪道鵬聽完兩人的講述,心中已了然,這樁離婚糾紛,雙方一上來就談彩禮,看來癥結不在“離或不離”,而在于男方主張返還的那筆近30萬元的“彩禮”與3萬元“三金”的歸屬。
案件背后,是法理情在艱難角力,是兩個家庭的怨懟,也是鄉村陋習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碰撞,最終演變成越擰越緊的“彩禮結”。
家事案件,易斷是非,難解心結。此案之難,在于精準適用法律條文,更在于如何巧妙打開“彩禮”這個死結。
汪道鵬思慮再三,鑒于兩個人針鋒相對,正當面鑼對面鼓地相互指責,這種情況下只能先采取“背靠背”調解策略,逐一疏導,引導彼此冷靜思考,再進行釋法說理。
“法官,法律都說了彩禮能退!我可是一分都不會讓步!”單獨面對汪道鵬,王某仍舊情緒激動。
“先擦擦汗,火氣不要這么大嘛,我們慢慢說。”汪道鵬見王某因激動有點發汗,不失時機地遞過紙巾。隨后翻開民法典,指著條款解釋:“你看,法律規定的彩禮的性質和邊界是相對明確的,你們雙方戀愛關系確立過程中的相關花費,屬于正常支出;過年過節給女方具有特定意義的紅包,屬于贈與;認親時給付女方親屬的‘認親錢’‘改口費’,女方親屬也有‘回禮’,這是一種禮尚往來,明顯不是‘彩禮’……”
根據趙某的敘述,汪道鵬拿起紙筆,幫助核算彩禮金額、結婚時長,一筆一筆核實婚后花銷,最后厘清了現金加“三金”的23萬元“彩禮”賬單。
“在法理上,‘全退’彩禮,法律規定難支持;在情理上,你們組建家庭,而且共同生活這么久,彼此都付出了感情,小趙更是為了這個家辭了工作,犧牲了很多。大家同在一個村,抬頭不見低頭見,這件事處理不好對今后大家聲譽都會有影響。”在汪道鵬一番入情入理的分析下,王某凌厲的眼神逐漸緩和。
另一邊,面對汪道鵬,趙某難掩心中委屈,淚水禁不住往下流。
“結婚后,你放棄工作跟著丈夫在新的城市組建家庭,這份勇氣和決心不是彩禮能衡量的!”汪道鵬安慰道,“但法律是剛性的,彩禮終究有其特定意義。這些彩禮和‘三金’對于農村家庭確實不是個小數目,王某婚后也將工資交由你支配,加之你們共同生活的時間不算長。如果能考慮適當返還,做到既不讓你理虧,也讓對方能夠接受,那樣肯定能快速解決此事……”1個小時的談心,讓趙某的堅持亦有所軟化。
隨后獨處的時間,法理與情理的天平開始在兩人心底此起彼伏。
王某想起趙某當初為這段感情的決心,又念及日后同村相處的尷尬,執念逐漸動搖。趙某回憶著二人的美好過往,法官“終究曾是一家人”的話語縈繞在耳畔。
看時機成熟,汪道鵬避開了“退與不退”的鋒芒,轉而引導他們,細細梳理起共同生活里那些真實的付出,現實中彼此不得已的困窘,取得思想的共鳴。
當夕陽余暉斜進調解室,將桌上的調解協議染成一抹暖黃色時,雙方終于放下過往。兩人就退還禮金達成協議。當提筆在寫著“自愿解除婚姻關系;趙某退還王某13萬元‘彩禮’及‘三金’原物”的協議書上簽字時,王某再沒有拍桌子,趙某也不再掉眼淚。這對曾經針鋒相對的“怨侶”,終于在法理與情理的平衡點上,找到了各自的落腳點。
夕陽西下,王某為趙某攔停一輛出租車,二人對視淡淡一笑,車輛隨即漸行漸遠。
當目送王某離開時,汪道鵬心中懸著的石頭方才悄然落地。
家事如天,所系者情。家事案件的背后,從來不只是冰冷的法律條文,更應體現人間煙火里最真實的溫情,而這恰是人民法院司法為民最生動的注腳。